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晨幕林夕> 第三十二章 秋光满巷与书的回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二章 秋光满巷与书的回响(1 / 2)

第三十二章秋光满巷与书的回响(第1/2页)

李爷爷的手指拂过书页上“李爷爷教苏曼写毛笔字”的段落,眼角的皱纹里都浸着笑意。他抬头看向苏曼,声音带着几分感慨:“没想到我这老头子的日常,也能被写进书里,还写得这么细致。”

苏曼笑着递过一支钢笔:“李爷爷,您的故事特别温暖,要是没您教我握笔,我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巷暖情深’这四个字怎么写才好看。”

巷口的老银杏树下,阳光透过金黄的叶片洒下来,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孩子们围在苏曼身边,捧着写有自己名字的书,叽叽喳喳地让她再讲书里没写全的趣事——比如豆豆把雪团的毛线帽戴在雪人头上后,雪团真的躲在床底一整天,最后还是用小鱼干哄出来的。

“后来雪团有没有再戴过那顶帽子呀?”最小的妞妞仰着小脸问。苏曼揉了揉她的头发,看向蹲在一旁舔爪子的雪团:“下次冬天来,咱们给雪团做个新帽子,让它自己选,好不好?”孩子们欢呼起来,雪团像是听懂了,尾巴轻轻扫了扫地面,惹得大家又笑作一团。

张婶把刚煮好的桂花糖粥端到石桌上,袅袅的热气裹着桂花香飘散开:“苏作家,快尝尝,今年的新桂花,甜得很。”她看着围在桌边看书的邻居们,又说,“现在咱们银杏巷不仅有画,还有书了,以后游客来,既能看画里的巷,又能读字里的巷,多好。”

陈老板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一本翻开的书,指着“杂货店的酸梅汤”那一段:“苏作家,你把我熬酸梅汤的步骤写得这么清楚,以后会不会有人照着书来跟我抢生意啊?”大家都笑了,苏曼连忙说:“陈叔的酸梅汤里有银杏巷的烟火气,这是书里学不来的。”陈老板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转身回杂货店拿了几罐新熬的酸梅汤,分给大家:“说得对!来,都尝尝,今年的酸梅汤,我还加了点桂花,更爽口。”

林夕坐在石凳上,翻着苏曼送她的书。书页里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去年秋天苏曼第一次来巷里时捡的。她看着书里描写自己写生的段落——“林夕蹲在画架前,笔尖蘸着秋阳的颜色,把银杏叶落在青石板上的纹路,一笔一笔描进画里”,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暖流。

晨光坐在她身边,轻声说:“现在你的画和苏曼的书,成了银杏巷的两张名片了。”林夕点点头,看向苏曼:“苏老师,这本书会让更多人知道银杏巷吧?”苏曼放下手里的粥碗,认真地说:“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扇窗,让大家透过它看到,平凡的生活里藏着多少温暖的小事。就像你画里的每一笔,都不是凭空想象的,书里的每一个字,也都来自咱们巷里真实的日子。”

接下来的几天,苏曼带着书在巷里转了不少地方。她会在老槐树下给游客读一段“夏日的槐树下”,会在民宿里跟住客聊书里的邻居故事,还会带着孩子们在巷尾的小溪边,把书里的“小溪捉鱼”变成真的游戏。

有天下午,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来巷里,手里拿着苏曼的书,说是特意从外地赶来的。“我们看了书,觉得银杏巷太温暖了,想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妻子笑着说,“孩子读了‘豆豆的银杏叶书签’,非要来跟豆豆学做书签。”豆豆听到这话,立刻拉着小朋友去捡银杏叶,还从家里拿来胶水和彩笔,认真地教他怎么在叶片上画小太阳。林夕看着两个孩子趴在青石板上做书签的样子,拿起画架,把这一幕画了下来。

苏曼站在一旁,看着林夕画画的背影,拿出笔记本写下:“画里的银杏巷是定格的温暖,而巷里的日常,是流动的、鲜活的温暖。”她忽然转头对林夕说:“下次我再写银杏巷的故事,能不能把今天这一幕也写进去?两个孩子做书签的样子,太可爱了。”林夕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也是银杏巷的故事啊。”

这天晚上,巷里的邻居们聚在张婶家的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小小的“读书夜”。大家围坐在灯笼下,轮流读着书里的段落,读到有趣的地方,就一起笑;读到温暖的地方,就安静地回味。

李爷爷读了“老槐树的故事”那一段,声音里带着回忆:“这棵老槐树,我小时候就在了,那时候夏天乘凉,冬天堆雪人,现在看着书里写它,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老伙计。”张婶读“给王爷爷送菜”的时候,眼眶有点红:“其实我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大事,就是邻里之间该帮的忙,没想到苏作家把它写得这么让人心里暖和。”孩子们也抢着读“雪团的故事”,稚嫩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雪团趴在张婶脚边,乖乖地听着,像是在回忆自己的“明星经历”。

苏曼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动。她原本只是想写一本关于银杏巷的书,却没想到这本书成了巷里人共同的回忆载体。她忽然说:“明年春天,咱们可以在巷里办一个‘书画节’,把林夕的画挂在巷里的墙上,把书里的段落抄在灯笼上,让整个巷都变成‘会说话的巷’,好不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