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刚到寨口,就被一群手持柴刀的苗家汉子拦住了。
寨老沉着脸:“我们苗家世代住在山里,不需要汉人的学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6章学堂钟声遍华夏(第2/2页)
林婉清不慌不忙,用刚学的苗语说:“阿伯,学堂不是要改变苗家,是要帮苗家娃娃认识更大的世界。学了汉字,你们卖山货就不会被奸商骗;学了算术,就知道一斤茶叶该换多少盐巴。”
她拿出课本,指着雪魄图腾:“这是我们共同的守护神。建立学堂,是让苗家娃娃将来既能守护山寨,也能守护整个华夏。”
寨老将信将疑,但看着课本上威风凛凛的雪魄,态度软化了些。
这时,一个苗家少女突然跑过来:“阿爹!让我上学吧!我想学医,治好阿妈的咳嗽!”
这个叫阿雅的姑娘,后来成了苗寨第一个女学生。她天资聪颖,尤其对医疗课感兴趣,把阿朵署长编的《卫生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
“洗洗手,病菌走;喝开水,不生病...”她不仅自己背,还教给全寨的人。
半年后,一场痢疾在苗寨蔓延,正是阿雅用学到的知识,教大家烧开水、隔离病人,挽救了许多生命。寨老终于心服口服,亲自敲响铜鼓,宣布寨子里所有适龄娃娃都必须上学。
在江南水乡,教育改革遇到了另一种阻力。
“女子无才便是德!”老秀才拄着拐杖,在苏州知府衙门前来回踱步,“让女娃娃和男娃娃同堂读书,成何体统!”
他的孙女芸娘躲在门后,手里紧紧攥着一本《新国文》。她已经偷偷跟着邻居家的男孩学完了第一册,比所有男孩子学得都快。
这天,芸娘鼓起勇气走到爷爷面前:“爷爷,您常说要忠君爱国。现在女子也能为国出力,木兰从军、梁红玉击鼓,不都是巾帼英雄吗?为什么女子就不能读书报国?”
老秀才愣住了,他从未想过孙女能说出这样一番道理。
更让他吃惊的是,几天后新任的全国医疗总署署长阿朵来到苏州视察。这位从西南大山里走出来的女署长,在学堂里给孩子们上医疗课,讲得深入浅出,连老秀才都听得入迷。
“老人家,”课后阿朵对老秀才说,“要是没有当年学堂先生教我认字,我现在还是个睁眼瞎,更别说当署长了。您想让芸娘一辈子做个睁眼瞎吗?”
老秀才看着孙女渴望的眼神,终于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时代变了...芸娘,明天就去学堂吧!”
三年后的春天,赵家庄小学堂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
毕业典礼上,栓柱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这个曾经在地上画船的农家少年,如今已经能流畅地讲解蒸汽机的基本原理。
“...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栓柱激动地说,“我要报考海事学堂,将来为我们华夏造更大更好的铁甲舰!”
台下,赵老栓抹着眼泪,对身边的柳明说:“柳部长,谢谢您啊!要不是您当年坚持推行义务教育,我家栓柱现在还是个只会画地的傻小子。”
柳明笑着指向操场。阳光下,孩子们正在玩耍,胸前别着的校徽上,雪魄图腾熠熠生辉。
“老栓叔,你看这些孩子。他们将来有的会造轮船,有的会行医救人,有的会教书育人...这才是我们华夏真正的希望。”
悠扬的钟声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响起。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北国林海到南疆雨林,千万个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汇成这个古老民族复兴的最强音。
阿朵在视察边陲学堂时,看到一个少数民族女孩正在认真背诵《卫生三字经》。女孩告诉她:“署长阿姨,我长大了要当医生,让寨子里的人都不生病。”
夕阳西下,阿朵望着女孩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助手说:“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不仅开启民智,更播种希望。”
夜幕降临,无数学堂的灯火次第亮起,犹如满天星斗,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也为华夏的未来积蓄着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