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学堂钟声遍华夏(第1/2页)
腊月里,河北赵家庄的老槐树下,十岁的栓柱正用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他画的是一艘大船,这是前些日子路过村口的货郎讲的,说这种船不靠帆不靠桨,冒着黑烟就能在江里跑。
“栓柱!又在这儿瞎画啥呢!”父亲赵老栓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眉头拧成了疙瘩,“有这功夫不如去拾点柴火!”
栓柱吓得赶紧用脚抹掉地上的画,低着头不敢吭声。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就想知道那冒黑烟的船到底是个什么道理。
这时,村口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只见里长陪着几个穿着整齐制服的人走来,为首的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胸前别着一支钢笔。
“乡亲们!都到祠堂集合!”里长敲着锣喊,“教育部柳部长来了,有天大的好事!”
祠堂里,柳明站在戏台上,看着台下那些面带菜色、眼神却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心里一阵酸楚,又涌起一股豪情。
“老乡们!”他清了清嗓子,“从今年起,咱们华夏共和国要推行义务教育!所有六岁到十二岁的娃娃,不论男女,都必须上学堂!学费全免!”
台下顿时炸开了锅。
“上学?那不是有钱人家少爷的事吗?”
“女娃子上什么学?”
“不上学还要罚钱?这是哪门子道理!”赵老栓忍不住嘟囔。
柳明早料到会有这些疑问,他不急不躁地解释:“乡亲们,咱们共和国要强大,光有地种还不够,还得有文化!娃娃们学了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女娃也是国家的未来,怎么能不读书?”
他拿起一本崭新的课本:“这是咱们新编的教材,第一课就是《我们的祖国》。你们看这插图——”
课本扉页上,一只威武的雪魄白虎昂首屹立在长城之上,脚下是锦绣山河。
“这是雪魄,是咱们华夏的守护神。从今往后,它也是学堂的象征,要陪着娃娃们读书识字,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国爱家!”
栓柱挤在人群最前面,眼睛死死盯着那本课本,盯着那只神气的雪魄。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书。
“爹...我想上学...”他小声哀求。
赵老栓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又看看台上和颜悦色的柳部长,一咬牙:“上!砸锅卖铁也让你上!”
在武汉,教育部衙门里灯火通明。柳明和同事们正在审阅各地送来的教材样本。
“这篇《算术与生活》写得不错,”柳明指着稿子,“教娃娃算粮价、量土地,实用!”
一个年轻编辑犹豫道:“部长,有些老先生反对在课本里加入格物致知的内容,说这是奇技淫巧...”
“迂腐!”柳明拍案而起,“西洋人仗着船坚炮利欺负我们的时候,怎么不说奇技淫巧?不仅要教,还要好好教!下一版加上蒸汽机的原理图!”
这时,财政部总管覃玉笑着走进来:“柳部长,又在为教材发火呢?消消气,看看这个——”
她摊开预算册子:“各省学堂的兴建款都拨下去了,教师的俸禄也安排妥了。不过柳部长,你这要在边疆也建学堂,造价可比内地高得多啊。”
柳明正色道:“覃总管,边疆的孩子更是国家的孩子。越是偏远,越要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关怀。”
覃玉点点头:“道理我懂。这样,我从海军扩建经费里挪一部分给你,但你可要保证,十年后给我培养出能造铁甲舰的人才!”
“一言为定!”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最困难的要数在偏远地区建学堂。在云贵交界的大山里,年轻的教师林婉清带着几个差役,正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林老师,前面就是苗寨了。”向导指着山腰上的吊脚楼,“不过寨老可能不太欢迎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