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南亚,最大的问题恐怕是那糟糕的地形和气候,英印军反而不足为惧,到时候战死的可能还没有热死的多……
虽说基本目标不难,但光完成这一步还是不够的保险,南方的澳洲、东太平洋和中东都需要涉及,不过他们的优先级和解决方案并不相同。
中东暂不在该阶段考虑,属于较后期的问题。
东太平洋支点很少,实际上也就一个夏威夷,争夺的烈度显然不是一般的高,也是主动出击理论的核心目标。
难度主要在兵力投送上,夏威夷距离本土大陆八千多公里,按照目前的计算,单次运输极限是三十六万吨投送量,勉强能塞下一个甲种师和一个陆战旅,总共两万两千多人。
如果还想要投送更大规模的部队,那么就需要新增特种船只,总参谋部目前已经考虑过将圆明园号等超级邮轮改装为运兵船的情况,如果能有一艘超级邮轮编入运输编制,单论运兵能多很多,两三万都行。
但,补给和装备需要另算,实际增加不了这么多人,最优考虑下,大概有三万人以及一个月的补给,简而言之,可以再带一个陆战旅。
更大规模的超远距离运输则已经超出了现阶段的组织能力,一下子运十几万人到夏威夷,那得等二战末期到冷战初期才能实现。
至于澳洲,从经济价值角度,对于当世人来说,主要是畜牧业和贵金属,举世闻名的澳洲大铁矿尚未为人所知,目前澳大利亚还只是一个铁矿储量尚不及海南岛的贫铁国。
而对于军队来说,重要的还是军事方面,防止英美在澳大利亚部署战略轰炸机威胁南洋的油田。
相比于夏威夷,澳大利亚的兵力投送就要简单的多了,从本土到腊包尔一路上都有港口,只要打下莫尔兹比,向澳洲投送兵力就要简单多了,维持八九十万乃至于上百万人的规模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变局依然是美国,英国人与澳大利亚自己是无力庇护这块领土的。
除了战略方面,自然还有南下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石油。
“况且,石油储备也是必须考量的,据统计,我国如今每年需石油一千三百余万吨,而一旦打起仗来,印度洋必然为英国控制,阿拉伯石油无法输入,以目前陆上产能,仅能有四百七十余万吨。”
“石油入不敷出,按照每年八九百万吨的赤字,战略储备也只能支撑一年多一点的功夫。”
历史上日本同期年均石油消耗量在五百万吨左右,而如今的中国体量要大得多,总消耗量自然也要大不少。
汽车产量逐年增加,民间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而军队用油更是大头,国防军陆军的汽车部队规模不大,但每年耗油也有五十多万吨;作为耗油大户的海军每年大概要消耗一百多万吨石油;空军大概消耗六十多万吨,不过其所使用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生产成本更高。
三军累计要消耗二百二十多万吨的石油,但这是在和平时期和条约时期。
真的要开打的话,就算是不添一兵一卒,海军一家也要吃两百五十多万吨石油。
缺乏石油的话,东洋舰队与南洋舰队就要面临跟联合舰队一样的窘境了。
“石油不能太依赖海运,本国陆上石油开发尚有潜力,目前勘测出来的几个油田还没有好好的开发。”
本国的石油工业真正开始发展还是在一战后,但还没几年功夫,中美英法签了《红线协定》,便宜好用的中东石油自然更受欢迎,国内的石油开采并不怎么受关注。
“盐泊的油田还有很大的潜力,泉城、山东还有里海边上的几个油田,也都还没有怎么开采。”石子任随便举了几个,然后看向陈霖,“未雨绸缪,重工业部要去做点研究,罗列出一些办法,两年时间,石油产量翻一番,行不行?”
翻一番,九百多万吨,再加上南洋的石油,如果顺利的话,荷属东印度的油田基本能提供七八百万吨的石油,不过南洋的石油比较轻,容易被破坏,战时到底能生产多少,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但四五百万吨的产量肯定还是有的,足以维持基本的使用。
“前些年还听说有人造石油的计划,如今进展如何了?”石子任又想了一下,接着问道。
这个问题倒是让陈霖愣了一下,对这个问题很显然是不熟悉的。
早年间国内石油勘测进展不顺,总量上也不乐观,因此对人造石油比较重视,1921年就建立了页岩油干馏厂,希望利用页岩油获得稳定的石油生产。
但红线协定签了之后,这方面就彻底不被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