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转眼间,半个月的时间便飞走了。
十月二十四日。
李承乾正与寇准、魏徵、岑文本、高俅等人在甘露殿议事,议的是灭佛一事。
只是,他这个提议一提出,引来的却是强烈的反对。
尤其是魏徵反对最为强烈。
但魏徵并不反对灭佛一事,而是反对灭佛操之过急会引发民间叛乱一事而失去了天下人心。
说到底,还是在为他考虑。
出于公心,魏徵为他列举了目前大唐灭佛一事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还有连续的大战,如今的大唐最需要的是在拿下江南道和剑南道后好好休养生息,然后恢复人口。
李承乾听了魏徵的一番分析后,他记住了两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在贞观二年元月,大唐总人数是一千万人。
而在贞观二年十月,大唐总人数大约只有九百万人,甚至更少。
这期间因为几番大战,被波及的百姓多不胜数。
若是再除去老弱妇孺,剩下的成年男子少之又少,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而灭佛一事如果要进行,魏徵认为为了稳妥起见,需要缓缓谋划,而不是以激烈的杀伐手段进行。
李承乾也明白了魏徵的意思,那就是灭佛要润物细无声那样较为稳妥。
综合考虑了魏徵等人的建议后,李承乾思索半晌,这才作出了妥协,道:“就依魏卿之意,灭佛一事,改日再议。而且,此事,朕会在施行前谋划时慎之又慎。”
魏徵等人闻言,纷纷松了口气。
他们还以为陛下会一意孤行呢?
没想到,这一次,倒是出乎他们预料之外。
“魏卿,依你之见,大唐人口恢复到什么程度,才适合开疆拓土呢?”李承乾问。
魏徵神色一怔,心中发苦。
他没有想到陛下同意休养生息,是为了发动战争。
面对着李承乾目中期待,魏徵思索片刻,皱着眉头回道:“陛下,以臣之见,至少十年。”
“十年?”李承乾微微蹙额,目光中有些迟疑。
“没错,至少十年。”魏徵坚定地重复道。
“如果天下人人都能吃饱,这个能不能提前呢?”李承乾追问。
魏徵的脸色皱成川字,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李承乾,心想:
陛下这是在说什么胡话?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陛下真的做到了这点,那么,陛下比之上古尧舜也不遑多让了。
但是,他看着李承乾神色并不像是发疯的模样,就感到很疑惑,他不知道李承乾哪来的底气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看着魏徵眉头皱得厉害,李承乾也就没有再多问什么。
但他心中已经大致有了决定。
就在这时。
无禄跑进甘露殿,脸上写满了激动,大口踹着粗气,丝滑地双腿跪地,猛地磕头道:“陛下,好消息,好消息!江南道收复了!江南大捷!捷报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
在场众人,纷纷面色一滞。
李承乾面露诧异。
他本以为是徐达先收复剑南道,没想到却是被岳飞抢先了。
对于岳飞能够收复剑南道,李承乾没有一点意外,看着大殿内欢喜的群臣,李承乾顺势开口道:“确实是喜事一件,岳飞不负朕望,替朕收复了江南道,大功一件!”
说罢,不待在场其他人反应,李承乾的目光移到无禄身上,“战报呢?”
无禄起身,趋步至李承乾面前,然后双手恭敬地递出江南道的战报。
李承乾快速浏览了一遍,也不得不佩服岳飞的智谋。
原来,自从拿下江州后,其他江南道的地盘,他都是能用智谋则用智谋,针对人性、地势等方面,做到每战必胜,属实难得。
这份统军之才,已经超乎他的意料之外。
他心想:宋朝面对这样的人才都放弃了,不亡也没有天理了。倘若宋朝多给予岳飞一些信任,或许,这宋朝也许会变得不一样。
将这份心绪收敛,他又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继续说:“岳将军足智多谋,真乃大唐将军之典范!”
众人纷纷附和着点头。
寇准忽地说道:“陛下,登基一事,或可提前布置了......”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的双眸全都看向李承乾,他们的眼中塞满的是浓浓的期待,心中无比激动。
李承乾故作沉吟,道:“此事不急,等徐达将剑南道收复后再论——”
“陛下——”
“剑南道大捷!”
“剑南道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