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冲进甘露殿的是无福,肥胖脸,眯起眼来像一条缝隙,那露出的米粒之目写满了高兴、激动、期待......
李承乾这一次是真的愣住了。
他没想到,岳飞和徐达两人会在同一天将这份战报给他送上,这是给他一个惊喜!
莫非他们两人同时约好的?李承乾心想。
刚刚那股兴奋劲还没过去的众人,再次面露笑容。
“臣为大唐贺!臣为陛下贺!大唐万年!陛下万年!”寇准及时地开口道。
下一瞬。
魏徵等人立即反应了过来,也纷纷道:
“臣为大唐贺!”
“臣为陛下贺!”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
四周黑甲卫士纷纷跪地高喊着,声浪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流向皇城,流向长安......
李承乾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诸卿,朕觉得在太极殿登基一事可以开始布置了,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寇准等人高声道。
“寇卿、魏卿,还有岑卿,朕登基一事,就由你们和礼部尚书唐寅共同操办此事。另,岑卿帮朕拟一份旨意,昭告天下,朕将在太极殿登基。至于吉日吉时,则由太史令傅奕亲自挑选......但务必在十一月进行登基。”
“还有,传朕旨意,让岳飞、徐达、常遇春、狄青等人做好换防工作,让他们这些功臣参加朕的登基大典。”
“此外,太上皇那边禅让一事......”
三辞三让,虽说他有些不喜,但李承乾也深知这样做一番表面功夫,是为了他的统治具有法理性。
三辞三让,是中国古代禅让或即位时的礼仪程序,源自周礼,体现“谦让之德”。
其具体的程序内容有三点:
其一,臣民推戴新君,新君三次推辞;
其二,群臣三次劝进,强调天命所归;
其三,新君最终“被迫”接受,以示并非贪图权位。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属于非正常权力交接。
因此,“三辞三让”的流程被压缩,但仍需象征性完成以彰显合法性。
而李承乾也是非正常权力交接,他也得遵循这个被压缩过的流程。
他可不想因为任性什么的而砍掉这个流程。
有些东西既已存在许久,必然有它的一番道理。
至少,在登基之前,他并不想触动一些人的利益。
至于登基之后......那就另说了。
他想到了李世民登基之前,李渊曾三次推辞,群臣劝进后“不得已”接受。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辞让”更显象征性,因玄武门之变后权力过渡已无悬念。
而他李承乾和李世民如出一辙,都是玄武继承的发动者。
当然,李承乾深知,三辞三让具有更深层次的意图,旨在合法性地塑造。
一来,淡化政变色彩,强调被迫即位,掩饰杀弟囚父的争议,二来,符合儒家礼制,避免被后世诟病位‘篡位’,三来,稳定人心,向天下人展示政权交接的正当性。
一瞬间的光景,李承乾脑海中闪过与李世民禅让相关的想法。
李承乾还未继续说下去,众人中的工部侍郎高俅就立即毛遂自荐,道:“陛下,此事请务必交给臣,臣必定会让太上皇心甘情愿地三次推辞,让陛下能够顺利登基......”
在场其他人听到高俅的话,纷纷瞠目结舌。
高俅口中的心甘情愿,只怕是另有文章,少不得要威胁恐吓......或者,其他的什么手段。
这厮为了进步,还真的是什么事情都敢做,实在是一言难尽。
虽然他们心中也羡慕这份功劳能够带来的非同一般的进步,但他们更知道做这种事的话,会被史书记载和后人诟病。
在名声与进步之间,许多人都选择了名声。
而高俅,却是坚定地选择了进步。
在高俅看来,进步才是他看得到的利益,名声什么的,等他死后,他哪里有时间去管后人的什么想法。那时候,他都已经升天了!
而且,史上有名,他也该满足了。
这个机会,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的。
李承乾扫了一眼群臣,见他们都低下头,唯有高俅却是昂着头,不禁面露微笑,“既如此,高俅,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务必让太上皇在朕登基那一天笑着给朕禅让......”
高俅立即笑着奉承道:“尧舜禹汤,不及陛下之万一!黄河水清,麒麟现世,此皆因陛下德被苍生!臣想太上皇肯定会心甘情愿禅让的......”
高俅的话,让在场有些人在心中暗中腹诽:这怕不是个谄媚之臣?这拍马屁的功夫,就连内侍监都有些叹为观止!
在场谁没看到旁边跪着的内侍监都瞪圆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