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三章僵局与破局(第2/2页)
“文化地产部分享受特殊税收待遇...”他喃喃自语,“但我们评估过,东区不具备发展文化地产的条件。”
“因为我们理解的文化地产,仅仅是博物馆、画廊和剧院。”沈白婕快速检索着平板电脑中的资料,“但条款中对‘文化地产’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创意市集、非遗工坊、甚至特色美食文化体验区。”
她调出东区的人口结构分析:“这个区域居住着大量传统手工艺人,他们的技艺正在失传。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迁出,而是为他们设计专门的区域...”
“既保留社区文化特色,又符合政策优惠条件。”毕晨接上她的思路,呼吸微微急促,“但这样能产生的税收优惠足够弥补吗?”
沈白婕已经在草稿纸上飞速计算:“单独看不够。但如果我们重新规划整个项目的价值链条——”
她边写边解释,思路清晰得令人惊叹:
将高税负的商业部分与享受优惠的***分有机结合;
通过文化元素提升整体项目的品牌价值,从而提高租金和售价;
利用政策允许的转移定价机制,在合法范围内优化税负;
数字在白板上重新排列组合,一个全新的项目模型逐渐成形。
当其他团队成员回到会议室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两位领导人的姿态已完全不同——毕晨挽起袖子,眼中重燃斗志;沈白婕则掌控全局,如同指挥一场复杂战役的将军。
“我们需要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以下工作。”沈白婕分配任务,语气不容置疑,“第一,深入研究文化地产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适用条件;第二,重新进行市场调研,评估文化主题对项目溢价的贡献度;第三,联系本地的文化传承人和创意产业代表,探讨合作可能。”
毕晨补充道:“我会亲自与市政府沟通,确认他们对这种创新模式的支持度。同时,法律团队需要确保所有筹划方案完全合规。”
接下来的两天,项目组以惊人的效率运转。沈白婕展现了她对数字和政策的敏锐直觉,而毕晨则发挥其谈判和统筹优势,扫清了外部障碍。
第三天清晨,全新的方案摆在会议桌上。
“综合税负率降至百分之十九点二。”沈白婕宣布这一数字时,会议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更令人惊喜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后的项目不仅税负降低,预计的整体回报率反而比原始方案高出三个百分点。
毕晨走到沈白婕面前,伸出手:“我欠你一个人情。”
沈白婕与他握手,微微一笑:“不,我们扯平了。记得吗?第七章的那顿晚餐。”
毕晨愣了一下,随即会意地笑了。那是他们关系中一个微妙的转折点,而现在,他们又创造了另一个。
当天的晚些时候,两人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华灯初上的城市。东区在远处若隐若现,那片土地承载的已不仅是一个地产项目,更是一种创新的城市更新模式。
“知道我最欣赏你哪一点吗?”毕晨忽然问。
沈白婕挑眉等待答案。
“不是你敏锐的商业嗅觉,也不是你过人的记忆力。”他转头看她,眼神认真,“而是当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思考时,你总有能力转身,看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沈白婕凝视着窗玻璃上两人的倒影,轻声道:“也许只是因为,我走过的路与你们不同。”
那些年被迫独立谋生的经历,那些在底层摸爬滚打学会的灵活应变,那些无人可依靠只能自己寻找出路的日子——所有这些,曾经是她的伤疤,如今却成了她最独特的优势。
僵局已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而对沈白婕和毕晨而言,他们对彼此的理解,也在这场危机中悄然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