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给震撼了。
这意味着,在同样的芯片主频下,采用RISC架构的芯片,完成一次信号捕获的速度,是CISC架构的三倍!
这在分秒必争的导航定位中,是何等巨大的优势!
张工的脸色,开始变得有些难看。
他没想到,郑昊会用这种方式,把两种架构的优劣,如此直观地,量化地,摆在所有人面前。
郑昊没有停。
“这还只是捕获。我们再看跟踪环路。”
他又在白板上,写下了一系列关于锁相环和锁频环的控制算法代码。
“跟踪环路,对实时性要求更高。每一次迭代,都必须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看,CISC架构下,完成一次环路滤波和鉴相,需要10个时钟周期。而RISC,只需要4个。”
“这意味着什么?”
郑昊的声音,陡然提高。
“这意味着,在同样的主频下,RISC架构的跟踪精度,可以做得更高!对动态信号的适应性,可以做得更强!”
“现在,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郑昊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功耗,和什么成正比?和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和运行时钟频率,成正比!”
“RISC架构,因为指令集简单,硬件逻辑单元就少,晶体管数量,可以比同等性能的CISC芯片,少三分之一!时钟周期更短,意味着在完成同样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把主频降得更低!”
“晶体管数量少三分之一,主频再降一半,请问,最后的功耗,能差多少倍?”
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回答了。
答案,写在了每一个芯片组成员,那震惊到无以复加的脸上。
郑昊这番分析,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将两种技术路线的内脏,剖开来,血淋淋地,展示在所有人面前。
他没有去争论那些虚无缥缈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他只用最基础,最无可辩驳的数学和工程逻辑,来告诉大家:
对于北斗导航这个的任务来说,RISC架构,不是冒险,而是最优解!
它不仅更快,更强,甚至,更省电,更可靠!
之前还坚定地站在张副总工一边的那些工程师们,此刻,已经全部倒戈。
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林峰那个新式方案的向往和激动。
张工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白板上那一行行推导,一张老脸,涨成了猪肝色。
他输了。
输得心服口服,输得体无完肤。
他引以为傲的经验,在郑昊那碾压性的,绝对的,理性的技术洞察力面前,被击得粉碎。
突然,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走到郑昊面前,对着这个比他儿子还年轻的总设计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郑总师,我……我错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和愧疚。
“是我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差点因为我的保守,耽误了整体计划大事。我……我向您检讨。”
然后,他又转向林峰。
“林峰同志,对不起。你的方案,是对的。从今天起,我们芯片组,所有人都听你的!我这个老家伙,给你打下手!”
林峰看着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连忙上前扶住他。
“张工,您千万别这么说,我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需要您多指点……”
一场几乎要让团队分裂的路线之争,就这样,被郑昊用最硬核,最无可辩驳的方式,完美地化解了。
整个芯片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统一,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
北斗工程,这台巨大的机器,扫清了内部的最后一个障碍,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向着那个两年的目标,全力冲刺。
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中,飞速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