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西尧村迎来了一个忙碌的早晨。郑昊刚走进临时办公室,就看到张国强正在和电话那头的人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什么情况?“郑昊放下手中的图纸问道。
张国强捂住话筒:“长春机床厂的陈厂长,关于合同的一些细节需要再确认。“
郑昊接过电话:“陈厂长,我是郑昊。“
“小郑,合同我们这边基本没问题,就是付款方式需要调整一下。“电话那头传来陈建设熟悉的声音,“我们希望能够分三期付款:签约时30%,设备发货时50%,安装调试完成后20%。“
“这个可以接受。“郑昊考虑了一下,“不过我们希望技术服务的第一年费用能够延后到设备正常运行后再支付。“
“这个...让我和厂里商量一下。“陈建设停顿了一会儿,“另外,我们的技术员什么时候过去指导安装?“
“设备到位后立即开始,预计8月中下旬。“郑昊看了看墙上的时间表,“我们这边的设备基础下周就能完工。“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电话沟通,双方最终确定了合同的所有细节。陈建设表示,会在明天将正式合同通过邮局寄到县里,由县工业局代为见证签署。
“这样也好,省得我们再跑一趟。“张国强放下电话后说道,“县里的效率确实很高。“
正说着,王家祥急匆匆地走了进来:“郑厂长,培训班的学员都到齐了,您要不要去看看?“
“当然要看。“郑昊立刻起身,“这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三人来到村委会的大院子里,这里临时搭建了一个培训场所。二十多个村里的青壮年正围着几台从县农机站借来的小型设备,认真地听着讲解。
“大家注意看,“王家祥指着一台小型车床说道,“机械加工最重要的是精度控制。刀具的角度、进给的速度、冷却液的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村民们听得很认真,不时有人举手提问。郑昊注意到,这些学员中有不少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平时就喜欢鼓捣机械。
“郑厂长来了!“有人喊了一声,学员们都转过头来。
“大家继续学,我就是来看看。“郑昊摆摆手,走到王家祥身边,“培训效果怎么样?“
“比我预想的要好。“王家祥压低声音说,“村民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悟性不错。特别是郑大牛,以前就是村里的修理能手,现在学车床操作学得很快。“
郑昊看向人群中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实汉子,正专心致志地练习着车刀的使用。“大牛,感觉怎么样?“
郑大牛抬起头,憨厚地笑了笑:“郑厂长,这活儿有意思!比种地精细多了,但是学会了很有成就感。“
“遇到什么困难吗?“
“主要是对精度的概念还不太习惯。“郑大牛挠了挠头,“种地差个几厘米没关系,但这个要求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确实需要适应。“
郑昊点点头,这正是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他走到设备前,拿起一把游标卡尺。
“大家都过来看看。“郑昊招呼道,“我给大家演示一下精度测量的重要性。“
他拿起一个刚加工的零件,用卡尺仔细测量:“这个孔的直径要求是20毫米,误差不能超过0.05毫米。我们测量的结果是20.03毫米,在合格范围内。“
“这么小的差别,用眼睛根本看不出来啊。“有村民感叹道。
“对,所以我们需要用精密的量具。“郑昊继续解释,“现代工业的基础就是精度控制。我们的拖拉机要和进口产品竞争,质量必须过硬。“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郑昊亲自指导了几个关键操作要点。村民们学得很认真,不断地提问和练习。
“郑厂长,您看我这样操作对不对?“一个年轻的村民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车刀。
“角度再调整一点,对,就是这样。“郑昊在旁边指导,“记住,宁可慢一些,也要保证质量。“
培训结束后,郑昊和王家祥来到一旁总结经验。
“第一批培训效果还不错,但是要达到生产要求,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强化训练。“王家祥分析道。
“没关系,我们有时间。“郑昊说道,“关键是要建立质量意识,技能可以慢慢提高。“
下午,刘师傅在厂房建设现场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