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机验收成功后,西尧重工的订单就像雪花一样飞来。
“郑老板,郑老板!“老王头拿着一沓订单合同,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又来了三个县的农机公司,都要订货!“
郑昊接过合同看了看,眉头微皱。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十五份订单了,加起来要一千二百台拖拉机。
“咱们现在一个月能生产多少台?“他问王师傅。
“满负荷生产,也就八十台。“王师傅算了算,“这些订单要完成,得一年多时间。“
“那可不行。“郑昊摇头,“农忙季节等不起,农民兄弟春耕秋收都指着这机器呢。“
张国强走进来,手里也拿着几份合同,“昊哥,省农机公司的王经理又打电话了,问咱们什么时候能交货。他们那边催得紧。“
“还有潍坊那边,“王家祥也进来汇报,“他们想和咱们签长期合作协议,但前提是咱们得保证供货能力。“
郑昊站起来,在屋里踱了几步。好事变成了愁事,这么多订单完成不了,信誉就砸了。
“看来得扩大生产了。“他做了决定,“老王头,你算算,要满足这些订单,咱们得增加多少设备?“
老王头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至少得再买十台机床,还得扩建车间。光设备就得一百多万。“
“钱的事不用担心。“郑昊说,“省里给的二百万专项资金还没动呢,银行那边也答应给咱们贷款。关键是人手够不够?“
“现在厂里一共四十二个工人,要是扩大一倍的话,得再招四十来个。“王师傅说。
“那就招。“郑昊拍板,“但是有个要求,技术工人优先招本村的,实在不够再从外面招。“
郑大山这时候走进来,“小昊,刚才村支书来了,说县里的领导要来参观咱们厂子。“
“哪个领导?“
“县委书记和县长,还有几个部门的头头。“郑大山说,“听说是省里推荐的,说咱们厂子办得好,要来学习经验。“
郑昊点点头,“那得好好准备准备。对了爸,你去村里转转,看看有哪些年轻人想到厂里干活的,让他们先登记。“
“行,我这就去。“郑大山答应着出去了。
下午,县里的领导果然来了。县委副书记姓陈,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很和气。副县长姓赵,四十多岁,说话干脆利落。
“小郑啊,“陈书记拍着郑昊的肩膀说,“你们西尧重工现在可是咱们县的明星企业了。省里都夸你们办得好呢!“
“领导过奖了,我们还在起步阶段。“郑昊谦虚地说。
“起步阶段就这么红火,将来还了得?“赵县长笑道,“听说你们的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是有不少订单,但咱们产能跟不上,正准备扩大生产呢。“
参观了车间后,领导们都很满意。看着那些忙碌的工人,看着一台台崭新的拖拉机,陈书记连连点头。
“小郑,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县里全力支持你们。“他说,“像你们这样的企业,就是我们发展的希望。“
“确实有个困难。“郑昊想了想说,“我们想扩建厂房,但用地手续比较麻烦。“
“这个好办。“赵县长立刻表态,“我让国土局的同志明天就过来,特事特办。“
“还有就是工人培训问题。“郑昊继续说,“我们要招不少新工人,但技术培训需要时间。“
“这个我们也能帮忙。“陈书记说,“县里的技校可以和你们合作,专门培养技术工人。“
送走了县里领导,郑昊心里踏实了不少。有了政府支持,扩建的事就好办了。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
“昊子,今天县里领导来了,咱们村可热闹了。“李秀花高兴地说,“村里人都说,这是咱们村的大事。“
“妈,这只是开始。“郑昊说,“等厂子扩建完,村里会更热闹。“
“那得招多少工人啊?“郑丽好奇地问。
“至少四十个,多的话可能六十个。“郑昊回答。
“那咱们村的年轻人都能有活干了。“郑建国高兴地说,“这比种地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