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村里更热闹了。
西尧重工的招工启事一贴出来,第二天就来了一百多人。不光是本村的,邻村的年轻人也赶来了。
“郑厂长,我们村离这里不远,能不能也招几个?“
“我有亲戚在你们村,听说厂里待遇好,我也想试试。“
“我以前在城里打过工,有经验。“
“大家安静一下,“郑昊站在人群前面说,“我们这次计划招四十个人,但报名的太多了。我们会公平选择,择优录取。“
“什么条件?“有人问。
“第一,年龄十八到三十五岁,身体健康。第二,至少认识字,会简单的算术。第三,要踏实肯干,不怕吃苦。“郑昊说。
“工资多少?“
“学徒期一个月四十块,转正后五十五块,技术好的能拿七十块。“
听到这个数字,人群中响起了议论声。五十五块一个月,比种地一年挣的都多。
“还有,“郑昊继续说,“我们厂里包午饭,有工作服,年底有奖金。表现好的,还有升职的机会。“
这下大家更兴奋了。
报名登记用了整整一天。郑建军负责登记,写得手都酸了。
“一共一百三十七人报名,“他晚上统计,“本村的四十二人,邻村的九十五人。“
“这么多外村的?“郑昊有些意外。
“主要是听说咱们厂子好,工资高,都想来试试。“郑建军说。
“那就按计划进行,考试选拔。“郑昊决定。
考试还是在村小学进行。这次来了这么多人,连村里最大的教室都坐不下。
“分两批考试,“张国强组织,“上午一批,下午一批。“
考试内容和上次差不多,主要是认字和算术。但这次的题目稍微难一点,因为报名的人太多了。
“三加五等于几?“
“这个字念什么?“
“一斤等于多少两?“
有的人答得很快,有的人挠头半天写不出来。
监考的老师们都是村里的,看着这些乡亲们考试,心里也挺紧张。
“希望大家都能考好,“村小学的校长说,“能到西尧重工工作,是咱们村的光荣。“
考试结果出来了,及格的有八十一人。郑昊看着成绩单,发现外村来的人成绩普遍比本村的好。
“看来外面的教育水平确实高一点。“王师傅说。
“这也正常,“郑昊点头,“不过我们还是要照顾本村人,毕竟是乡里乡亲的。“
面试比较简单,主要是聊天,了解一下品格和想法。
“如果工作很累,你能坚持吗?“
“能!我什么苦都吃过。“
这样的回答让郑昊满意。最终,六十七人通过了面试。
“现在要从六十七个人中选四十个,怎么选?“郑建军问。
“本村优先,但不能降低标准。“郑昊想了想,“这样吧,本村的只要及格就要,外村的选成绩最好的。“
按照这个标准,最终选出了四十二个人,比计划多了两个。
“多两个就多两个吧,“郑昊说,“反正订单多,多招几个人也用得着。“
新工人入厂了,厂里一下子热闹了很多。
“你是哪个村的?“
“我家就在隔壁村。“
“听说这里规矩很严,可不能偷懒。“
“放心吧,我们都不是偷懒的人。“
老工人们也很欢迎新同事,主动教他们操作机器,介绍厂里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