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求独家代理,但保证每月销售不少于二十辆。“
郑昊想了想,“可以试试。不过要签好合同,保证质量和售后服务。“
有了济南的经销商,汽车的销路更广了。很快,青岛、烟台也有经销商主动联系。
“看来咱们的汽车确实有市场。“王家祥高兴地说。
“市场是有,但咱们的产能跟不上。“郑昊有些担心,“现在一个月只能生产四十辆汽车,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那就再扩产?“
“得考虑投资和风险。“郑昊谨慎地说,“扩产需要大量资金,万一市场变化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难题。扩产需要投资,但市场的未来谁也说不准。
“我觉得可以分步扩产,“老张师傅建议,“先小步快跑,看市场反应再决定。“
“这个建议好。“郑昊点头,“咱们先增加一条汽车生产线,月产能提高到八十辆。“
扩产的同时,产品改进也在继续。
“昊子,我有个想法,“王家祥说,“咱们能不能开发四轮农用车?“
“四轮的?“
“对,四轮更稳定,载重量也能更大。“
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三轮车虽然便宜,但稳定性确实不如四轮车。
“可以研发,但要做好市场调研。“郑昊同意。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也提上了日程。
“咱们现在缺技术骨干,“王师傅说,“老师傅就那几个,新工人还需要培养。“
“那就办培训班,“郑昊决定,“选一些有潜力的工人重点培养。“
培训班很快开起来了。每天晚上,选出来的二十个工人都要到培训室学习。
“今天学习发动机原理,“老张师傅给他们上课,“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必须搞懂它的工作原理。“
“明天学习电路系统,“刘师傅接着说,“现在汽车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电路知识很重要。“
工人们学得很认真,知道这是提高技术水平的好机会。
“师傅,这个原理我不太明白,能再讲一遍吗?“
“师傅,这个故障应该怎么排除?“
“师傅,我想多学点技术,以后当技术员。“
看着工人们的学习热情,郑昊很欣慰。有了这些技术骨干,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保障。
这期间,赵晓兰的培训基地也正式开班了。
“第一期学员二十个人,都是周边村庄的农民。“她向郑昊汇报,“主要学习农机操作和维护。“
“效果怎么样?“
“很好!农民们学得很认真,都想掌握新技术。“赵晓兰高兴地说。
“那就好。咱们的培训基地和工厂结合起来,既能培养人才,也能推广技术。“
培训基地的成功,让郑昊对教育培训更加重视。
“晓兰,你觉得咱们应该扩大培训规模吗?“
“我觉得应该。“赵晓兰想了想说,“现在农村很需要技术人才,咱们有责任培养更多的人。“
“那就扩大吧。下期招四十个学员,分两个班。“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西尧重工在当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听说西尧重工现在是全县最大的企业了?“
“不光是全县,全市都有名!“
“昊子真厉害,带着全村人发财。“
“我儿子也想到西尧重工干活,不知道还招不招人。“
村民们的生活也因为西尧重工而改变。在厂里上班的工人,月收入比种地高几倍。就算不在厂里上班的,也能从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