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都很配合,遇到问题就停下来检查,直到合格才继续。
半年后后,在郑昊的指导下,第一批五辆车生产完成。虽然比计划慢了一些,但质量很好。
“昊子,这批车的质量比样车还好。“王师傅检查后说。
“那就好。“郑昊松了口气,“通知预订的客户,可以来提车了。“
第一位客户是邻村的运输专业户老李。他看到车后很满意。
“这车看起来不错,能拉多少货?“
“正常情况下一吨没问题,路况好的话可以拉更多。“
“那我试试。“
老李开着车拉了一车砖头,跑了五十里路。回来后竖起大拇指。
“好车!比我想象的还好用。“
有了第一个满意的客户,后面的销售就容易了。口碑相传,订单越来越多。
这天晚上,赵晓兰来厂里看汽车生产。
“昊哥,看着这些汽车从你们手里造出来,真是神奇。“她感叹。
“还只是开始,“郑昊说,“将来我们要造更多种类的汽车。“
“你总是不满足现状,“赵晓兰笑道,“这样很好,有目标才有动力。“
“有你的支持,我更有动力。“郑昊看着她说。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虽然没有更多的话语,但彼此的心意都明白了。
进入新年后,西尧重工的生意真是越来越红火。
拖拉机的订单依然源源不断,汽车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四弟,这个月咱们总共卖了二百三十台拖拉机,三十五辆汽车。“郑建军拿着账本汇报,“总收入二十二万,纯利润九万八千。“
听到这个数字,办公室里的人都激动了。
“快十万了!“王师傅感叹,“以前想都不敢想。“
确实,月利润接近十万,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天文数字。
“不过成本也在上涨,“郑建军继续说,“原材料涨价,工人工资也增加了。“
现在西尧重工有一百二十个工人,月工资支出就要八千多块。加上原材料、设备折旧等,每月成本确实不少。
“成本上涨是正常的,“郑昊说,“关键是利润率要保持合理水平。“
“现在的利润率大概是多少?“张国强问。
“大概35%,算是很健康的水平。“郑建军回答。
正说着,老王头急匆匆跑进来。
“郑厂长,大消息!省农机公司要和咱们签长期供货合同!“
“什么合同?“郑昊来了兴趣。
“三年合同,每年供应一千台拖拉机,价格比现在高5%。“老王头兴奋地说。
“一千台?“大家都吃了一惊。
“对!他们说咱们的产品质量好,信誉也好,想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有了稳定的大客户,就不用担心销路了。
“他们什么时候签合同?“郑昊问。
“下个星期,省公司的经理亲自过来签约。“
“那咱们得好好准备准备。“
与此同时,汽车的销售也有了新进展。
“昊哥,济南那边来了个经销商,想代理咱们的汽车。“张国强汇报。
“什么背景?“
“开汽车修理厂的,在当地很有名气。他觉得咱们的三轮车很有前景,想在济南地区代理销售。“
“条件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