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一章 调研(2 / 2)

“教育方面呢?“

“学校的问题也很急迫。“李大海说,“现在孩子们上学条件太差了,家长们都有意见。有些人甚至想把孩子送到县里去读书。“

“那就两个项目一起搞。“郑昊决定道,“先紧急的,后长远的。“

当天晚上,郑昊又到周边几个村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都差不多:医疗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隔壁的柳树村,情况更加严重。那里没有接生婆,妇女生孩子只能靠老经验;孩子们上学要走15里山路,雨天根本没法去;全村只有一口井,到了旱季经常没水喝。

“看来这不只是咱们一个村的问题。“回家路上,赵晓兰感慨地说,“整个地区的农村都面临这样的困难。“

“所以更应该做好示范作用。“郑昊说,“如果咱们西尧村能够率先改善这些条件,就能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发展。“

回到家里,郑昊把今天调研的情况整理了一下:

医疗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基本的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小病拖成大病,突发急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教育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是校舍破旧,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上学路远,安全隐患大

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有道路泥泞,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水质不佳,通信落后,信息闭塞

“问题确实很多,但也说明改善的空间很大。“郑昊对赵晓兰说,“如果我们能够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整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那你准备投入多少资金?“赵晓兰问了关键问题。

郑昊算了算:“卫生所建设需要3万左右,学校改造需要2万,基础设施改善需要10万。总共15万左右。“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赵晓兰有些担心,“会不会影响厂里的发展?“

“不会的。“郑昊信心满满,“现在厂里每月利润有40多万,拿出15万来搞村建设,完全承受得起。而且这不是纯粹的消费,是投资。“

“怎么说?“

“村里条件好了,能吸引更多人才回来,为厂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而且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郑昊分析道,“最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赵晓兰点点头,她理解郑昊的想法。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先富群体,确实应该承担起帮助乡亲们共同富裕的责任。

“那就干吧。“赵晓兰支持道,“我全力配合你。“

第二天,调研还在继续。郑昊专门到县里了解相关政策和技术要求。

在县卫生局,工作人员告诉他:“建设村卫生所是好事,政策上我们全力支持。但要符合卫生部门的规范要求,有执业医师证的医生,基本的医疗设备,还要定期接受检查。“

“医生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可以聘请退休的医生,或者在职医生兼职。我们可以帮忙推荐。“工作人员很热心,“设备方面,基本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是必须的,有条件的话,可以配个简单的化验设备。“

在县教育局,情况类似。教育部门对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很支持,表示可以在师资培训、教材配发等方面给予帮助。

“关键是要规范化建设。“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教室面积、采光、通风都有标准,课桌椅、教学设备也有基本要求。“

通过两天的深入调研,郑昊对项目的可行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技术上没有问题,政策上有支持,资金上能承受,关键是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现在可以制定具体计划了。“当天晚上,郑昊对家人说,“明天我召集大家开个会,把想法说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