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车间就在角落里,对外挂着“机械加工车间三号“的牌子,里面的情况外人看不到。陈工程师特意来打了个电话,提醒郑昊注意保密。
“放心吧,陈工。“郑昊说,“评选团来了,我们会引导他们去其他车间。军工车间不开放参观。“
“那就好。“陈工程师松了口气,“这个项目太重要,不能有任何闪失。“
挂了电话,郑昊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
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检查而慌乱。大家心里都清楚,西尧重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
这种底气,是最宝贵的。
三月三日,省评选团如期而至。
五辆小轿车停在村口,下来十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干部,戴着眼镜,神情严肃。
“欢迎省里的领导来我们县检查指导工作!“刘书记带着县里的干部,在村口迎接。
“刘书记客气了。“为首的干部握了握手,“我是省工业厅的孙主任,这次来主要是实地考察西尧重工的情况。“
“孙主任,这位是西尧重工的厂长,郑昊。“刘书记介绍。
郑昊上前握手:“孙主任好。“
孙主任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眼里闪过一丝意外。
“你就是郑昊?“孙主任问,“材料上说你24岁,我还以为写错了。“
“没错,我确实24岁。“郑昊平静地说。
“年轻有为啊。“孙主任点点头,但语气里听不出是赞许还是质疑。
评选团一行人进了村。
刚进村口,就看到崭新的村委会大楼、平整的水泥路、路边的太阳能路灯。
“这些都是去年新建的?“评选团里一个女干部问。
“是的。“郑大山陪在一旁介绍,“村委会是我儿子出钱修的,路和路灯是村集体出钱,我儿子的厂子出人出力帮着建的。“
“你儿子就是郑昊?“
“对,我老四。“郑大山自豪地说。
评选团的人互相看了看,没说话,继续往前走。
路过卫生所,孙医生正在给一个邻村的村民看病。看到这么多人,孙医生站起来打招呼。
“这位是?“孙主任问。
“孙医生,县医院退休的,现在在村卫生所工作。“郑昊介绍。
“村里的卫生所这么正规?“一个评选团成员走进去看了看,“药品、设备都挺齐全的。“
“郑厂长投资建的。“孙医生说,“不光咱们村的人来看病,邻村的也来。收费比县医院便宜,还管饭。“
“管饭?“
“是啊。“孙医生笑着说,“有些病人家里远,中午回不去,郑厂长就让厂里食堂给他们送饭。“
评选团的人又互相看了看,这次眼神里多了几分意外。
继续往前走,来到厂区门口。
巨大的“西尧重工“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卫室里,两个保安笔直地站着,看到有人来,敬了个礼。
“这么正规?“孙主任有些意外,“乡镇企业也有门卫?“
“安全第一。“郑昊解释,“我们厂有很多精密设备和原材料,必须严格管理。“
走进厂区,评选团的人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干净整洁的厂房、有序摆放的设备、穿着统一工作服的工人、墙上醒目的安全标语,这哪里像个乡镇企业,简直就是正规的国营大厂!
“这是拖拉机车间。“郑昊带着评选团走进去,“我们主要生产50马力轮式拖拉机,月产能500台。“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线上一台台拖拉机正在组装。
孙主任走到一个工人身边,看着他熟练地安装零件。
“师傅,干这活多久了?“孙主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