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神秘的“灰耗子”(第1/2页)
《三线建设实用技术手册》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西南山区各个干渴的工地。
送往906厂指挥部的求援信和拜访者肉眼可见地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偶尔通过后勤补给车队捎来的感谢信和情况汇报信。
信里字迹各异,语气朴拙,但都表达着同一个意思:手册里法子管用!
靠着手册指导,某个矿点成功爆破了一个卡脖子的山嘴,某个工地用黄土加石灰烧出了合格的砌筑灰浆,某个厂区参照示意图搞起了简易的流水施工作业……
冯卫国乐呵呵地读着这些信,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小906厂”正在群山中拔地而起。
赵四也终于得以从连轴转的奔波和伏案疾书中缓过一口气,将精力放回906厂自身的建设上。
动力车间通了电,接下来就是设备安装和调试。
从重庆等地订制的机床设备正陆续运抵,技术工人的培训也要跟上。
日子在紧张有序的忙碌中一天天过去,山谷里回荡着机器的试车声和工人培训时的口令声,一切似乎都步入了正轨。
然而,就在这表面平静的节奏下,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如同水底暗流,悄然涌动。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是仓库保管员老马头。
这是个头发花白、对待物资像对待自己眼珠子一样认真的老同志。
这天清早,他像往常一样,拿着厚厚的物资台账和一串沉甸甸的钥匙,逐一打开那些利用天然岩洞或简易板房搭建的仓库大门,进行每日例行的盘点。
当他清点到存放五金杂件和劳保用品的三号库时,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他扶了扶老花镜,凑近货架,用手指仔细点数着架子上那堆崭新的棉纱手套。
点了一遍,又点一遍。
“咦?怪事了……”
老马头喃喃自语,翻开台账,核对着上面的入库数字和上次盘点结余。
“明明该剩下五十三双,这怎么数来数去,只有四十九双了?”
他以为是自已老眼昏花数错了,或者有谁临时领用了没及时登记。
于是他又把旁边那箱保险丝、几捆皮电线、还有一堆螺栓螺母都清点了一遍。
结果让他心里更嘀咕了:保险丝少了两卷,皮电线短了一小截,一包半斤重的钢钉也不见了踪影。
都不是什么值钱的大物件,但数量确实对不上账。
老马头是个极负责任的人,他立刻找到仓库主任反映了情况。
仓库主任带着人又把三号库翻了个底朝天,角角落落都检查了,甚至怀疑是不是有老鼠叼走了,但也没发现任何线索。
那些丢失的物资,就像凭空蒸发了一样。
“可能是前几次发放的时候忙中出错,记漏了吧?”
仓库主任试图找个合理的解释,“老马,下次仔细点就是了。这点小东西,不值当兴师动众。”
老马头张了张嘴,想反驳,但看看那些确实不值几个钱的零碎,又把话咽了回去。
也许真是自己记错了?
他闷闷不乐地回到仓库,把台账改了,心里却像堵了块石头。
没想到,过了几天,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
这次是在存放部分食品和日用品的一号库。
晚餐时,食堂负责蒸饭的师傅发现,一大口袋约莫二三十斤重的玉米面少了明显一块。
同时,卫生所的人也来说,领到的新肥皂,点数时发现比出库单上少了两块。
接二连三的细小损失,虽然每次量都不大,但发生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
仓库这边加强了管理,出入库手续更加严格,甚至晚上还增加了巡逻。
但诡异的是,失窃依然在发生,而且丢失的还是那些不起眼、容易携带、但又确实有用的东西:
有时是几包火柴,有时是两三个馒头,有时是一小罐猪油,甚至还有工人反映晾在宿舍外的旧工作服偶尔会少一件。
这些东西,单独看似乎无关紧要,但累积起来,却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有什么东西,或者说什么人,在暗处盯着工地,像幽灵一样,时不时地伸手捞走一点。
流言开始在工地上悄悄传播。
由于丢失的东西零碎、隐蔽,加上始终抓不到现行,工人们私下里给这个看不见的窃贼起了个外号,叫“灰耗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74章神秘的“灰耗子”(第2/2页)
“听说了吗?三号库又少东西了!”
“又是那‘灰耗子’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