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师劲旅震寰宇,巍巍战功耀昆仑。
英雄事迹长铭记,烈士虽逝浩气存。
李纯写完以后,又诵读了两遍,然后坐下来考虑第三批襄人部队的组建工作。按照规划,朝廷将在第三批征服拜占庭、北非、欧洲等地,新罗、扶桑、扶余、羌戎四个族群组建部队参与。
李纯正在思考,崔群和裴度入宫觐见,两人经通禀进来后,崔群眼见,发现桌子上有李纯刚写的墨宝,忍不住过去看一下,裴度也凑过去看。两人看了一会,都觉得李纯这首诗写的不错。
崔群赞道:“陛下难得动笔,这首诗写的真不错。大气磅礴。”
裴度也附和说:“唐军将士仗打得好,陛下的诗写的也好,相得益彰。”
李纯摆摆手:“朕的写诗水平只能说还可以,平时忙于朝政没空写,这次唐军将士作了很大贡献,这才写首诗纪念一下,你们今天来有什么事?”
崔群说:“臣等来见陛下主要是请示两个事,一个是政务区的事,二是夷人治理的事。”
李纯道:“政务区一期已经建成,虽然朝廷因为对外用兵花费不少,但是还能挤出一些钱建设政务区二期,二期再建6个部的办公用房,采用单层多层结合的方式,到时再迁出一些部过去,省的都挤在夏原城内。”
裴度说:“建设部计划明年开春就建设政务区二期,目前朝廷资金不太宽裕,工期可能会慢一些,估计大概要三年。”
李纯道:“目前夏原越来越挤了,快到150万人口了,这种速度哪能撑得住,二期搬迁势在必行,等第三波对夷人的征服行动结束以后,就启动第三期建设。”
崔群说:“我和裴度碰了一下,感觉让这几个襄族在基层治理夷人有点问题。”
李纯有点惊讶,忙问道:“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
崔群接着说:“这几个襄人族群中,僚越族群还可以,新罗、扶桑、骆瓯、契胡勉强还行,牂牁、扶余、羌戎有点够呛,他们有的文明水平偏低,没有治理经验,还存在蛮性,很有可能胡来,把打下的江山交给他们治理,臣真是有点不放心。”
裴度也说:“有几个襄族,只会掳掠,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事情,臣也怕容易发生变故。”
李纯沉吟了一下,反问道:“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崔群说:“臣的心中也没有什么偏见,但是有的襄族就不是治理夷人的料,不如让华人自己去治理。”
李纯又问:“让华人去治理,就不会有问题?如果发生变故,死的不就是华人?”
这倒把两个人问住了,谁也不能保证华人去了就完全不出问题。
裴度说:“不光是襄人的问题,新组建的几个路都是武将做总督,他们打仗还可以,处理政务未必能行,如果官员弱,襄人也弱,真有可能出问题,不得不防。”
李纯叹了一口气:“你们说的这两个情况,朕何尝不知道,这些武将都立了功,总要有个合适的安置,而且文臣队伍也缺乏人才,韩愈东扒西扒,也没找到足够的良臣,不少都是才智平庸,只能算是矮子里拔将军。几个襄人族群也是一样,也是先凑合用,边摸索、边提高治理能力。”
崔群说:“臣说句不中听的话,有几个襄族的文明水平还不如天竺人、大食人,陛下为何非要执着于只用那几个襄族?”
李纯道:“那几个襄族和天竺人、大食人能一样吗?他们和华夏族是什么关系?”
崔群想了一下说:“陛下曾经打过比方,说是老大和小弟的关系.”
李纯道:“俗语称:娘不嫌儿丑,哥不嫌弟差,这几个襄族长期被华夏文化熏染,样貌、语言、风俗也接近一些,只要把他们打服了,再搞到夷人地区,华夏族完全可以控的住他们。如果让天竺人、大食人去帮华夏族治理,算个什么事,他们自称与华夏平齐的文明古国,而且他们人数众多,很多方面跟华夏族完全没有关联,华夏族能控的住他们吗?”
两个人被李纯这么一说,又愣了一会。
裴度不甘心地说:“难道就让那几个襄族在夷人地区瞎折腾?最后还不是华人兜底。”
李纯道:“治理的好,他们受益,治理的不好,他们吃亏,披沙拣金,总要有个过程,前几年让谁去都不容易,傻子磨豆腐,久了也就上手了。”
崔群被李纯的比喻搞笑了:“陛下说的也是,这些襄人总比傻子强,久了也会逐渐上手。”
裴度还是有些忧虑:“臣听说牂牁族在朱达路作用发挥的不好,跟当地的夷人关系较差,朝廷还是要提前想好对策。”
李纯也有些无奈:“这些牂牁族长期生活在西南山区,文明水平偏低,原本还需要继续汉化一段时间,但是朝廷的征服行动不等人,只能先赶鸭子上架,后面再慢慢磨合吧。”
崔群有点不放心:“朝廷还是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免得后面会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