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侯门第一纨绔> 第566章:这就是大宗师的力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6章:这就是大宗师的力量(2 / 2)

消息如雷霆炸响。

苏砚立即启动“千灯联动”机制??这是小满晚年设计的最高警报系统。只要归音塔敲响十三声急铃,全国一千零八座分塔便会依次响应,形成波浪式传递,七日内便可将讯息送达最偏远之地。

与此同时,三十六峒寨发动“血盟誓约”,派出三百勇士伪装成商旅,携带毒烟粉潜入西北边境,准备在裴军粮仓投药;西域画师后人组织僧侣队伍,在沿途寺庙经幡上绣写赤心营名录,引发民间舆论哗然;东海渔夫后代则驾船绕道海外,将消息送往东瀛、琉球诸国,争取外邦声援。

而最关键的一步,落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身上。

那位曾在佛像底座塞入油纸卷的幸存者,并未真正死去。他爬行三日力竭昏厥,却被一名采药老人救回山中。五年来,他失语失忆,整日呆坐崖边,望着敦煌方向喃喃自语。直到某夜,第九十八窟壁画发光,他猛然惊醒,记忆如潮水涌回。

他叫林三,原是赤心营伙夫之子,十岁随父参军,全程亲历青阳坡之战。他是最后见到沈知悔的人??那夜,主帅焚烧敕令后,亲手将《遗册》交给他:“你年纪小,未必会死。若能活下来,一定要把我们的名字告诉后人。”

他活了下来,却忘了使命。

如今,他终于想起一切。

苏砚亲自迎他至归音塔,当他颤抖的手指触碰到《听亡录》时,泪水滚滚而下。他开始口述,由七名书记官轮流记录,历时四十九日,完成长达二十卷的《赤心营口述实录》,详尽还原了那场战争的每一个细节:谁在断粮时主动让出最后一口粥,谁在敌军劝降时割舌明志,谁在火海中背起重伤战友一同赴死……

这部实录被制成三十六份,分别藏于不同地点,其中一份竟被缝入前往吐蕃和亲公主的嫁衣夹层,随车队远行。

裴元衡终于意识到,他面对的已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股无法扑灭的风。他的密探回报:就连他麾下的士兵,也开始悄悄传阅手抄的《遗册》,有人夜里做梦喊出“沈知悔”的名字,醒来吓得浑身冷汗。

他暴怒之下下令屠戮一批俘虏,企图震慑人心。可就在行刑当日,天象突变??乌云压城,电光裂空,一道惊雷劈中校场旗杆,熊熊燃烧的旗帜坠落时,竟恰好盖住刽子手的身体,火焰蔓延,瞬间吞噬整个刑台。

民间传言:那是赤心营的亡魂来了。

一个月后,裴元衡亲率大军南下,兵临潼关。朝廷集结十万禁军迎战,两军对峙于渭水两岸,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此时,苏砚率领一百零八名守名者徒步而来。他们不带兵器,只捧灵位,身穿素袍,手持长明灯,在阵前跪成三排,面向裴军高声诵名:

“赵狗儿!陈十一!张六斤!李春娥!王守仁!沈知悔!……”

一声声名字如针扎心,许多裴军士兵低头垂泪。一些出身贫寒的老卒更是当场跪倒,痛哭失声。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祖父辈便是赤心营旧部,几十年来家族讳莫如深,今日一听此名,血脉共鸣,再也无法压抑。

裴元衡大怒,下令放箭。

箭雨倾泻而下,百余名守名者倒在血泊中,灯火熄灭大半。可后面的百姓却源源不断地涌来,接过灵位,继续跪拜,继续呼名。孩童、老妪、僧人、商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无声的冲锋。

第三日清晨,一名年轻的裴军校尉突然冲出阵营,单膝跪地,撕开衣襟露出胸口刺青??正是“赤心”二字。他仰天大吼:“我祖是沈知悔亲兵!我愿以死赎罪,请诸位替我喊一声他的名字!”

言罢拔剑自刎。

这一幕彻底击溃了裴军士气。当晚,三万将士集体倒戈,打开营门迎接朝廷军队。裴元衡仓皇北逃,途中坠马摔伤,被两名游灯队员擒获,押解回京。

审判之日,皇帝亲自主持。裴元衡拒不认罪,冷笑曰:“我父一生为国除害,我不过是延续遗志。你们推崇的赤心营,不过是一群不服王命的乱贼罢了!”

苏砚站了出来,手中捧着《口述实录》。

“你说他们是乱贼?”他盲眼朝天,声音平静,“那你告诉我,什么叫忠?是听命屠杀同胞,还是宁死不食人肉?是奉旨焚毁真相,还是冒死留下遗书?是你今日手中的权柄,还是百年前那一堆不肯低头的白骨?”

他翻开一页,念道:“戊辰年冬月十七,炊事班林三记:今日分食战马尸肉,汤中有泪,无人言语。沈将军独自立于崖边,削下一截手臂绑带,写下‘吾等非叛,实为弃子’八字,交予老兵王守仁,嘱其若得生,务必传之后世。”

全场寂静。

苏砚合上书卷,缓缓道:“你可以杀我们,可以烧我们的书,可以封我们的嘴。但只要你还活着,我们就不会停止呼名。因为名字一旦被说出,就再也杀不死。”

最终,裴元衡被废为庶人,流放极南荒岛。他带走的《兵部秘档》残卷被缴获,投入归音塔地宫,与另一份并列安葬。

战后,皇帝下诏重建义烈祠,新增赤心营专属殿宇,命名为“不降堂”。殿中无塑像,只有一面巨幅铜墙,镌刻三千七百二十九个名字,每日由专人拂尘擦拭,香火不断。

多年以后,有个孩子问母亲:“为什么这些人这么重要?”

母亲指着墙上一个名字说:“因为他们本来可以闭嘴,但他们选择了说话;本来可以逃跑,但他们选择了站着死去。而正是因为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今天我们才能自由地问这个问题。”

风穿过祠堂,吹动檐下铜铃,叮咚作响,仿佛回应。

而在遥远的归音塔顶,某个夜晚,一只银毛小狐再次出现。它蹲坐着,尾巴轻摇,眼中星光流转。

远方山谷,铃音遥遥呼应。

这一次,不再是孤单的回应。

而是千灯齐鸣,万里同声。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