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哈佛的橄榄枝(第1/2页)
深秋的波士顿,查尔斯河畔的枫叶燃烧如火。我站在哈佛大学心理系哥特式建筑的拱门下,手中握着那份改变命运的邀请函。
“难以置信,”我对着身旁的弗洛伊德老师说,“他们给了我助理教授的职位。”
他审视着建筑上精美的石雕,眼中带着历史的悠远:“哈佛......在我那个时代,这里是威廉·詹姆斯的领地。没想到百年后,他的后继者会向你伸出橄榄枝。”
这一切来得太快。三个月前,我在国际梦境研究大会上做的报告引起了哈佛心理系主任艾默生教授的注意。会后,他找到我,直言不讳地说:“你的研究正在重新定义心理治疗的边界。哈佛需要这样的创新者。”
现在,我坐在艾默生教授的办公室里,窗外是哈佛园的秋日美景。
“林博士,我们为你准备了独立的实验室,充足的启动资金,还有跨学科合作的机会。”艾默生教授递给我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我们知道你在北师大有自己的团队,哈佛可以提供更好的平台。”
回到酒店,我视频联系了方舟和陈浩。屏幕那端,北师大实验室的灯光熟悉而温暖。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陈浩先说,“但我们的研究刚有起色......”
方舟更直接:“你去哪里,我的技术支持就跟到哪里。”
那晚我失眠了。站在酒店窗前,看着波士顿的灯火,我想起那个在高中图书馆初遇《梦的解析》的少女。那时的我,连做梦都想不到会有今天的选择。
“在犹豫?”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在夜色中响起。
“像是在背叛初心,”我老实说,“我们好不容易在北师大建立起研究体系......”
“科学无国界,探索无疆域。”他平静地说,“重要的是你的研究能帮助多少人,而不是在什么地方进行。”
第二天,我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接受哈佛的职位,但保持与北师大的合作,建立跨太平洋的研究网络。
艾默生教授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双实验室模式?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国际合作的典范。”
消息传回国内,李教授第一个表示支持:“这是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的机会。去吧,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最让我感动的是团队的反应。陈浩决定留在北师大主持国内实验室,方舟则愿意跟我一起去哈佛,继续技术研发。我们决定采用“旋转门”制度,研究人员在两地轮流工作。
离别前的日子过得飞快。实验室举办了欢送会,师弟师妹们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册。翻看着这些年的照片,从青涩到成熟,每一张都记录着成长的足迹。
原园特意从非洲赶回来送我。在我们高中常去的奶茶店,她笑着说:“记得高二那年,你说要学心理学时,我还担心你找不到工作。现在,你要去哈佛当教授了。”
我也笑了:“那时候的我,连哈佛是什么都不敢想。”
临走前,我去看望了张女士。她的气色很好,正在准备女儿的小学入学手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5章哈佛的橄榄枝(第2/2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