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我要亲自,写一份奏疏。不!不是我写,是以你薛家,联合江南数家被甄应嘉打压的丝绸商、米商的名义,联名上奏!”
“这份奏疏,不喊冤,不叫屈!我们上来,便先‘认罪’!我们承认,江南沿海,确有倭寇之患!我们承认,我等商贾,为了身家性命,确有与倭寇虚与委蛇,‘破财消灾’之举!我们先将自己,放在一个‘有罪’,却‘情有可原’的位置上!”
“然后,笔锋一转!”
贾环的眼中,爆发出骇人的光芒,“我们便要为圣上,献上‘平倭安海’之策!奏疏中,要痛陈两淮盐运使司,治下不严,海防松弛,致使倭寇横行,商路断绝,每年让朝廷损失的税银,何止千万!而甄应嘉此人,非但不能安抚地方,反而只会借机党同伐异,陷害忠良,实乃国之巨蠹!”
“最后,我们再献上解决之法!我等江南商贾,愿感念皇恩,自发集资,成立‘靖海公估’!每年,愿主动向朝廷,捐纳白银三百万两,以充军资,协助朝廷,整顿海防,清剿倭寇!只求圣上,能派下一位真正的能臣廉将,来主持江南大局!”
“姐姐,你试想一下。”
贾环看着目瞪口呆的薛宝钗,声音里充满了蛊惑,“当这份‘血泪陈情’与‘三百万两白银’,同时摆在当今圣上的龙案之上时,他会怎么想?”
“他会看到,一群‘知错能改’,还愿意为国分忧的忠心商贾。他会看到,一个每年能为他带来三百万两额外收入的‘金山’。他更会看到,一个在他眼皮子底下,玩忽职守,贪赃枉法,甚至可能真的与倭寇有染的封疆大吏——甄应嘉!”
“到那时,他还需要证据吗?不需要了!三百万两白银,就是最大的证据!他只会立刻,派下他最信任的钦差,带着真正的雷霆之怒,直扑扬州!而那位钦差,要倚仗的,自然就是唯一被甄应嘉打压的、忠心耿耿的‘受害者’——林如海大人!”
“届时,林大人手持圣谕,内有死士里应外合,外有天兵从天而降。你说,他甄应嘉还能翻起半点浪花吗?”
一番话说完,暖阁之内,落针可闻。
薛宝钗呆呆地看着贾环,只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已不是自己的了。
这是一个何等疯狂,何等大胆,又何等精妙的连环之计!
他竟是要将整个江南的商界都绑上战车,用三百万两白银做炮弹,直接向皇帝“行贿”,买甄应嘉的项上人头!
这已经不是下棋了,这是在逆天改命!
“可……可这份奏疏,如何能绕过内阁,直达天听?”
薛宝钗问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贾环微微一笑,说出了一个让薛宝钗意想不到的名字。
“大嫂子,李纨。”
“李纨?”
“不错。李纨的父亲,乃是前任国子监祭酒,桃李满天下。他虽已过世,但当年受他恩惠的学生里,如今在都察院、翰林院身居要职的,不在少数。这些人,被称为‘清流’,最是讲究风骨,也最痛恨甄应嘉这等贪官酷吏。这份奏疏,我们不走内阁,我们走都察院!由我,亲自去说服大嫂子。只要她肯修书一封,请她父亲的门生故旧,代为上呈。我保证,这份奏疏,不出三日,必会出现在圣上的龙案之上!”
至此,整个计划,天衣无缝。
薛宝钗缓缓地,从那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她看着眼前的少年,那颗悬在半空的心,终于,彻底落了地。
她知道,自己没有信错人。
她缓缓起身,对着贾环,深深地,敛衽一福。
“三爷。”
她第一次,用上了这个代表着绝对臣服与敬畏的称呼。
“从今日起,我薛家,连同我薛宝钗这条性命,皆是你的。”
“请,下令吧。”
贾环坦然地受了她这一礼。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才算是真正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可以撬动天下的势力。
他看着窗外,那铅灰色的天空,仿佛已经能看到,一场即将在江南掀起的腥风血雨。
“好。”
他只说了一个字。
“传我将令,让薛安,即刻上路。”
“让江南商贾,备好银票。”
“让李纨,磨好墨。”
“我们要请这京城,乃至这天下,都看一出……”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
“……请君入瓮的好戏!”
² 𝟼 ² x s . 𝑪o 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