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玄幻小说>逍遥四公子> 第1989章 拼演技的时候到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89章 拼演技的时候到了(1 / 2)

宁宸伸手,拔剑出鞘。

“锵”的一声!

宁宸手握出鞘的残梦剑,寒光映照眉宇,满是杀机。

“宁安军每一个都是抛头颅洒热血,守护山河,配得上大玄男儿四个字的真汉子,如今却被你们这群藏头露尾的鼠辈暗算,本王在此发誓,不管你们是谁?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话音未落,宁宸闪电般掠出。

残梦化作寒芒,刺向对方的咽喉。

铛的一声,火星四溅。

宁宸眼睛微眯,黑衣人手里紧握着一把匕首,他刚才这一剑竟是被挡住了。

对方有着一流......

海雾弥漫的清晨,归言堂的钟声比往常迟了半刻。并非无人撞钟,而是那一日,连钟声都仿佛被浓雾裹住,沉在半空,迟迟不肯落下。值守弟子立于檐下,望着那口青铜古钟,只见钟身微颤,却无音传出,如同被人捂住了喉咙。

他们不知,这一日正是“四公子”誓约重现人间的百年祭。

启口园深处,井水忽然泛起涟漪,一圈又一圈,不因风动,不因人扰,仿佛自地心传来某种节律。盲眼姐姐早早便坐在井畔石阶上,手中琴未抚,指尖却已在虚空中轻轻跳动,似在捕捉那无形的波动。她鬓边的铃兰今日格外洁白,花瓣边缘竟泛出淡淡金光,宛如晨曦初照。

“来了。”她低语,声音轻得几乎融进雾里。

不多时,井面如镜,缓缓浮现出四个名字:

**柳知言、沈砚舟、裴雪行、顾昭。**

那是逍遥四公子的真名,百年来首次齐聚于一井之影。

与此同时,九州各地听语所的铜铃齐齐自鸣。北境雪原上,老将军亲手种下的铃兰树猛然摇动,一片花瓣飘落,恰好贴在当年刻字“我也曾是孩子”的石旁;南方哑岭密室中,那幅褪色画卷无风自动,四位青年的目光仿佛穿透时光,望向此刻人间。

而在归言堂藏书阁顶层,尘封已久的《四公子实录》突然自行翻页。书页间夹着的一枚枯叶悄然化为灰烬,随即整本书泛起微光,字迹重显??那些曾被涂黑、撕毁、焚尽的段落,竟一字不缺地复现出来。

其中一页写道:

>“伪语素横行之世,非民愚,乃权者惧真声也。故设‘共感院’以收人心,立‘静默令’以禁私语。然言语如潮,堵之愈烈,终将溃堤。吾等虽身陷囹圄,心火不灭。愿后人知:言非刀剑,却可斩魂;默非平安,实为共罪。”

这本书记载了四公子如何以笔破谎、以药救心、以剑护弱、以言渡魂的全过程。他们并非一开始就并肩而战。少年时,四人皆出身寒微,因才学出众被选入御书院。彼时朝廷表面清明,实则暗流汹涌。皇帝年幼,权臣当道,朝中设立“语审司”,专查百姓言语是否“悖逆”。一句“天阴太久”,便可定为“怨望天象”;一声叹息,亦可能被视为“心怀不轨”。

柳知言最先察觉异样。她在民间游历时,见一名农妇因梦中呓语“官仓鼠多”,被邻里举报,全家流放北疆。她愤而上书,却被斥为“煽动民心”。回京途中,她遇刺坠崖,幸得沈砚舟所救。

沈砚舟,太医院遗孤,精通药理,尤擅疗心疾。他发现许多所谓“疯癫者”,实则是长期压抑所致。他们不说真话,久而成病。他暗中记录病例,编成《心声录》,却被语审司视为“蛊惑之书”,遭通缉追捕。

裴雪行原是边关将领之后,因父战死沙场反被污为“叛国”,家破人亡。他习剑十年,只为查明真相。但他渐渐明白,真正的敌人不在边疆,而在朝堂之上。那些操纵舆论、扭曲事实的人,才是杀人的无形利刃。

顾昭最为神秘。他曾是语审司最年轻的执笔官,负责审查万民奏疏。日复一日,他删改他人言语,终于有一天,他在一份孤儿诉状上写下批语:“此子无言,何须存世?”当晚,他彻夜难眠,梦见那孩子站在火中,问他:“你说的话,是你自己的吗?”

那一夜,他焚毁案卷,叛逃出京。

四人于东海孤岛相遇。岛上有一座废弃的共感院旧址,墙上刻满残缺话语,地板下埋着无数写满心事的纸条。他们在废墟中点燃篝火,立下誓约:

>“愿以笔破谎,以药救心,以剑护弱,以言渡魂。”

从此,四人分赴四方,各行其道。

柳知言创办“启口塾”,教人倾听与表达,主张“言语即良药”;

沈砚舟走遍山村,用音律、香草、针灸唤醒沉默之人,留下“三声疗法”??哭声、笑声、真话声;

裴雪行组建“影卫”,保护被迫害的说真话者,暗中营救被囚禁的文人;

顾昭则潜入权力中枢,以替人撰写奏章为名,悄悄在文字中植入隐语,让真相借官方文书流传。

然而,他们的行动终究触怒权贵。一场精心策划的诬陷展开:柳知言被指勾结外邦,沈砚舟被控用邪术惑众,裴雪行被定为刺客同党,顾昭则被揭发“篡改圣旨”。

四人被捕当日,京城万人空巷。百姓不敢呼喊,只能默默注视。有人低头,有人垂泪,有人咬破嘴唇。

行刑前夜,四人被囚于地下牢狱。据看守后来回忆,那一晚,牢中无一人呻吟,唯有柳知言轻声诵读一首诗:

>“我言如星火,纵灭亦有光。

>不求照千古,但使后来者,知夜非永长。”

次日黎明,四人押赴市曹。刽子手举刀之际,忽闻天际雷鸣,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阳光直射刑台。就在此时,城中三百孩童同时开口背诵《启口谣》??那是柳知言编写的启蒙歌:

>“我说,你听;你讲,我记。

>一句话,一颗心,不怕错,只怕闭。”

声音稚嫩却坚定,如潮水般涌向刑场。监斩官面色骤变,下令速斩。刀落刹那,天地失声。

可就在那一刻,京都九井齐沸,泉水喷涌三尺高;全国所有听语碑同时浮现血字:“四魂未散,真言不亡。”

此后百年,关于四公子的传说从未断绝。有人说他们并未死去,只是转入地下,继续守护言语自由;有人说他们的魂魄化作风雨,每逢有人说出真话,便会轻抚其肩;更有传说称,每一代归言堂继承者,都会在梦中见到四人身影,聆听一次教诲。

如今,百年祭日到来,天地感应,往事重现。

盲眼姐姐缓缓抬起手,将琴置于膝上。她并未拨弦,而是将一枚贝壳轻轻放在琴面中央。那贝壳来自柳知言最后居住的小屋,内壁仍留有她指尖摩挲的痕迹。

琴音乍起,非由人力,似从地底升起,又似自云端飘落。第一个音符响起时,井中倒影开始流动,画面徐徐展开??

那是四公子最后一次相聚。

一间简陋茅屋,窗外风雨交加。四人围坐灯下,桌上摊着一张地图,标记着全国各地“沉默重灾区”。他们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必须将火种传下去。

“若我们不在了,谁来守护言语?”沈砚舟问。

裴雪行冷笑:“自然是由活着的人。”

顾昭摇头:“可若无人敢活出真实呢?”

柳知言静静看着灯火,良久,她说:“那就让‘听见’本身成为力量。不必人人发声,只要有人愿意听,真话就不会消失。”

于是他们决定建立“归言体系”:

设立启口园为总坛,广收门徒;

编写《听语法典》,传授倾听之道;

埋藏玉简与铜镜,等待有缘人开启;

更在天下七十二处要地,秘密设立“回音点”??凡有人在这些地方说出真话,声音将被地脉吸收,百年后共振释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