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玄幻小说>不是吧君子也防> 一百八十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八十二、(1 / 2)

欧阳戎再度来到了水牢。

这一回,瀑布门口没有谌佳欣、恩婷的身影。

云想衣已经回来了。

欧阳戎取出铜令,挂在腰间,一路穿过了水潭,进入瀑布之中。

还是老样子,在经过瀑布涯壁上的剑...

晨光穿过窗棂,落在《补阙志》封面上,那道裂痕如蛛网般蔓延,墨色边缘微微泛红,仿佛书页下藏着搏动的脉。阿禾坐在木桌前,手中握着一支旧钢笔,笔尖悬在日记本上方许久未落。他不是无话可写,而是怕写下的一字一句,成了未来的遗言。

陈穗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捧着一叠刚整理好的手稿??是母亲《语言的囚徒》的续篇,共十七章,每一页都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写就,有些地方甚至以茶水代墨,字迹模糊却执拗地延伸下去。“她早就知道会被审查。”陈穗轻声道,“所以她把重要内容拆散了,藏在散文、诗评、语法分析里。就像我们今天做的事。”

阿禾点头,将钢笔轻轻搁下。“他们以为封禁就能终结记忆,可人一旦开始怀疑‘为什么不能说’,体制最坚固的墙就开始剥落。”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很轻,但节奏异常一致,像是训练有素的人刻意放慢了步伐。两人对视一眼,迅速将手稿塞进铁盒,藏入地板暗格。陈穗顺手抓起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翻开假装阅读;阿禾则打开收音机,调到地方台戏曲频道,咿咿呀呀的唱腔瞬间填满房间。

门被敲响三下,不急不缓。

“谁?”阿禾问。

“送信的。”声音沙哑,带着西北口音。

阿禾起身开门,只见一个穿灰布夹克的老汉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封牛皮纸信封,边角磨损严重,显然经过多次转手。老汉不看人,只把信递过来,低声道:“林老师让交给你的。看完烧了,别留痕迹。”

说完转身就走,步履稳健,毫无拖沓。

阿禾关上门,拆开信封。里面没有署名,只有一段手抄电文:

>**监察组已锁定你二人行踪。近期将启动“清源净化行动”,目标为切断所有民间记忆传播节点。重点清除对象:原劳改农场关联人员、地下放映组织者、非法出版物编纂者。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定点拆迁、户籍注销、亲属牵连、精神鉴定强制收治。**

>**建议立即转移核心资料,启用“火种计划”B方案。勿回信,此线即断。**

房间里一时寂静无声。窗外鸟鸣清脆,仿佛世界依旧安宁。

“B方案……”陈穗喃喃,“那是最后一条路。”

所谓“火种计划”B方案,是他们与林知遥早年拟定的终极预案:当所有公开传播途径被彻底封锁时,便不再试图保存完整文本,而是将关键信息拆解成碎片,植入日常文化产品中??童谣、民谚、网络热梗、短视频背景音乐,甚至是广场舞配乐。让真相像病毒一样,在人们无意识中传唱、流传、再生。

“也就是说,我们要放弃《补阙书》了?”阿禾望着桌上尚未装订的第二卷样稿,语气平静,眼底却有刀锋掠过。

“不是放弃。”陈穗摇头,“是让它死而复生。变成空气,变成水,变成每个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当晚,他们召集了最后一批信得过的联络人??返乡支教的研究生、县城影印店老板、牧区广播站技术员、地铁口卖唱青年、甚至一位曾参与官方教材编写的退休编辑。会议在废弃印刷厂地下举行,灯光昏黄,墙壁上挂着一张全国地图,上面插满了彩色图钉,每一个点都代表一次放映、一场读书会、一份传递。

阿禾站在地图前,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抵抗遗忘,而是让遗忘变得不可能。”

他宣布启动B方案。

第一阶段:**编码**

将《补阙书》中的核心事实转化为隐喻体系。例如,“清源行动”改为“那年春天没下雨”;“数据篡改”化作“天气预报总说晴天”;“被迫沉默”成为“喉咙里长出锈铁”。这些短语将以谜语、顺口溜、儿童绕口令的形式进入民间传播。

第二阶段:**寄生**

借助流行文化传播载体进行嵌入。已有志愿者将一段女医生临终录音的音频频谱,逆向合成为一首电子音乐旋律,并上传至某热门舞蹈APP作为挑战赛背景曲。短短三天播放量破千万,无数年轻人跟着节奏跳舞,却不知自己踩的每一个节拍,都是当年血写的证词。

第三阶段:**变异**

鼓励自由解读与二次创作。只要种子播下,就不控制生长方向。有人可能把它变成爱情故事,有人讲成科幻寓言,有人写成鬼怪传说??都没关系。重要的是,那个“不对劲”的感觉留在了心里。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人记住历史。”陈穗站在角落说,“而是让他们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谎言。”

会议结束后的第七天,国家记忆管理局发布新规:全面禁止“非官方授权的历史叙述类文艺作品”。任何包含“疑似影射过往事件”的小说、影视、音乐、绘画均需送审。违规者列入文化黑名单,三代内子女不得报考公务员、参军、进入国企。

讽刺的是,这条禁令本身成了新一波传播的引信。

一条名为《我奶奶教我的睡前童谣被举报了》的视频悄然走红。画面中,一位老人抱着孙女轻声哼唱:

>“月亮不出来,星星也不来,

>医院的灯一直亮到天外。

>妈妈说别问,爸爸说快睡,

>可我听见风在替人哭唉。”

评论区炸开锅:

>“我家也有这首!”

>“原来不是我家编的?”

>“我外婆说是她娘逃荒路上听来的……”

没人知道这首歌最初来自哪位幸存者的口述,但它已经在十几个省份出现了二十多种变体。有的加了笛子伴奏,有的改成rap,甚至有幼儿园老师误以为是传统民谣,纳入课程教学。

与此同时,《补阙书》纸质版虽遭查缴,但其内容却以更诡异的方式存活。某连锁快餐店推出的儿童套餐玩具中,六枚拼图卡片组合后竟浮现一行小字:“你吃的菜,洗过几遍土?”而这句正是当年女医生报告里的原话。

监管部门震怒,责令彻查生产线。调查结果令人啼笑皆非:一名临时工在模具雕刻环节私自替换模板,被捕前只说了一句:“我姐死在那儿,我想让她说的话多活几天。”

风波愈演愈烈之际,阿禾和陈穗悄然离开小城,踏上西行列车。车厢里挤满农民工、学生、归乡老人,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天气预报和公益广告。他们在硬座角落默默对坐,谁也没说话。

直到列车驶过一片戈壁,夕阳将荒原染成血色。

陈穗忽然开口:“你说,如果我们失败了呢?”

阿禾看着窗外飞逝的地平线,良久才答:“那就说明,人们真的选择了忘记。”

“可如果他们记得,却不敢说呢?”

“那就是我们的责任还没尽到。”他转过头,目光沉静如深潭,“真正的锁,从来不在书上,而在人心。‘怠’之所以难破,是因为它让我们相信:已经够了,不必再往前了。”

陈穗低头摩挲着手腕上的旧手表??那是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表盘背面刻着两个字:**慎言**。

她忽然笑了:“我妈一辈子慎言,最后还是说了真话。所以我现在不怕了。”

列车穿过隧道,黑暗吞没一切。

再亮起时,阿禾已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章节标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