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第502章 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2章 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1 / 2)

晚余听闻沈长安去齐家提亲,倒是替他高兴了一阵子,说祁让去西北的时候,沈长安曾带着那位齐家姐姐和她玩过几回,

齐姐姐人长得漂亮,且能文能武,性子爽利,热情如火,颇有将门虎女之风,她家和沈长安家是世交,从小就在一处玩耍,算得上是青梅竹马。

祁让没想到她竟然早就认识了齐若萱,见她没有因为沈长安的事受到任何影响,心中不免又诸多感慨。

这一世,因为自己的筹谋,他们几个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所有人都......

夜风穿巷,卷起书坊檐下铜铃轻响。晚芜将最后一册蜡笔画收入木箱,指尖抚过那稚嫩笔触勾勒的饺子轮廓,忽觉眼底微热。她起身吹灭案头油灯,却见窗外月光如练,竟在青石板上投下一圈淡紫涟漪,仿佛回应着白日孩童那一声“我记得”。

她未再点灯,只凭记忆摸出纸笔,在黑暗中写下:“今日收稿三十七件,其一为地震遗孤绘‘最后晚餐’;其二系老兵口述雪夜突围,至喉哽咽不能言;其三……”字迹渐缓,终停于一句??“其三,乃匿名信一封,仅书:‘我曾亲手焚毁百卷族谱,今夜始敢提笔。’”

墨迹未干,远处钟楼敲过三更。巷口脚步声由远及近,轻而迟疑,似怕惊扰这满城静谧。门环轻叩三下,节奏恰好与《忆归》曲中拍子相合。

晚芜不问来者何人,只推开户扉。月光倾泻而入,照见一位披斗篷的老者立于阶前,面容隐在兜帽阴影之下,唯有手中竹匣透出幽光。

“你是……裴昭?”她认出那截空荡左袖随风轻摆。

老者点头,解下斗篷。三年不见,他鬓发尽白,背脊佝偻,却不再有昔日杀伐之气。他将竹匣置于案上,掀开盖子??里面是一叠泛黄纸页,边缘焦黑,字迹斑驳,却依稀可辨标题:《洗罪录?终章》。

“最后一份名单。”他声音沙哑,“共一百零三人,皆死于净史仪或审查司之手。有些名字,我三十年不敢念出口。”

晚芜凝视那叠纸,仿佛看见无数双眼睛从字里行间望来。她缓缓合上匣盖,问道:“你都去见过他们家人了?”

“是。”裴昭低声道,“最后一个,是江南柳氏遗孤。她母亲因私藏先帝废后诗集被处决,女儿流落尼庵,终身未嫁。我去时,她正抄《心经》,听见我自报名号,笔尖顿破宣纸。她说:‘你来得晚了,但我等这一天,等了一辈子。’”

他顿了顿,眼中泛起水光:“她让我坐在她对面,递我一杯茶。我们一句话没说,就那么坐着,直到天黑。临走前,她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恨已太重,恕难轻易,但我愿意试试。’”

晚芜怔然良久,终轻轻颔首:“这就是宽恕的开始。”

裴昭忽然跪地,额头触地:“还有一事求您。我命不久矣,肺腑溃烂,恐不过春。死后,请将《洗罪录》全本刻碑,立于无名碑侧。不必遮掩我的名字,让后人指着说:‘此乃屠夫所书,字字血泪。’”

“你不怕永世不得安宁?”

“怕。”他苦笑,“可比起每夜梦见那些炸裂的头颅、烧焦的歌声,这点不安算什么?活着赎罪,总好过死后被遗忘。”

晚芜扶他起身,取来一件旧袍披在他肩上:“明日‘对话坛’有场特别集会,你要去吗?”

“要去。”他握紧竹匣,“我要当众交出最后一份名单。然后……我想唱一首歌。”

“什么歌?”

“《忆归》。”他说,“当年我下令禁毁此曲,亲手打断三位乐师的手指。如今我虽五音不全,但若能哼完一句,也算还他们一点公道。”

翌日清晨,春风拂面,无名碑前已聚满百姓。高台四周挂满新制灯笼,每一盏下都悬着一张小笺,写着“记得”二字。沈知言并未出席,只遣人送来一幅卷轴,展开竟是他亲笔所书《罪己诏》全文,末尾附言:“朕非圣君,亦非明主,唯愿余生补过。”

裴昭登台时,全场寂静。有人怒目而视,有人低头拭泪,更有几位老人颤巍巍举起手中拐杖,指向天空??那是当年受害者家属的暗号:若见加害者忏悔,便以杖指天,意为“亡魂见证”。

他站定,打开竹匣,将《洗罪录?终章》高举过头:“这是我欠下的债,一笔一笔,不敢抵赖。”

随后,他开始念名字。每一个名字落下,台下便有人应声而起??或是哭泣,或是怒斥,或只是默默摘下一朵白花投入火盆。当念到“林婉儿,十二岁,因梦中吟唱《忆归》被判假忆狂言”时,一位盲眼老妇拄杖上前,将一束干枯桃花放在台边:“这是我妹妹最爱的花。她说,等春天来了,要戴满头。”

裴昭浑身颤抖,终于开口唱歌。

嗓音嘶哑走调,不成旋律,却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唱至“爹娘走,声不断”,竟有数十人自发接唱。歌声由弱渐强,如溪汇江,最终响彻云霄。台下不知谁点燃第一盏孔明灯,写着“记得”二字冉冉升空。紧接着,百灯齐飞,照亮半座京城。

晚芜站在人群后方,望着那片升腾的光海,忽然明白:真正的记忆,从不在典籍深处,而在人心之间流转不息。

数日后,裴昭病逝于西郊一间草庐。临终前,他将随身佩刀交予晚芜:“此刀斩过百人颈项,请熔之铸钟,悬于共忆堂前。每逢月圆,敲十二响,代我向亡魂致歉。”

晚芜依言而行。铜钟铸成那日,恰逢清明雨歇。钟体通体暗紫,铭文刻着所有受害者姓名,钟钮则塑成双手合十之形。第一声响起时,百里内鸟雀齐鸣;第七响过后,据说连北狄边境的牧人都听见了回音。

与此同时,“记得斋”迎来一位特殊访客。

那人穿着粗布短打,脸覆黑纱,递上一本薄册,封面题曰:《帝王夜话》。

“这是什么?”晚芜问。

“沈知言亲述。”对方低声,“他命我在他死后方可交付。内容……关乎三十年前一场大火。”

晚芜心头一震。三十年前,正是“真史院大火”之年,官方记载为意外失火,实则传闻与沈知言肃清异己有关。

她欲追问,那人却已转身离去,只留下一句话飘散风中:“他说,请你评判他的一生,不必留情。”

当晚,晚芜独坐灯下,翻开第一页。

字迹苍劲有力,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朕十六岁登基,二十岁掌权,二十五岁焚尽天下私史。我以为,统一记忆,才能统一江山。

>可到头来,我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那场大火,是我亲自下令。三百卷民间野史,三千条不肯改口的舌头,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有个小女孩抱着祖母的日记躲在地窖,被士兵拖出时还在背诵家训。我看着她的眼睛,像极了早夭的女儿……可我还是点了火把。

>你说记忆需要宽恕。可我对不起的人太多,连宽恕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我不求赦免,只求你告诉世人:

>一个皇帝也可以是罪人。

>而救赎,始于承认这一点。”

烛火摇曳,映得纸上泪痕斑斑。

晚芜读罢,久久不能言语。她取出紫晶残片??自从火山封印后,它再未发光,此刻却在靠近书页时微微震颤,似有共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