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玄幻小说>万仙来朝> 第736章 那就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6章 那就打!(1 / 2)

翌日。

天光湛然,碧空如洗。

陆夜起了个大早,如同寻常那般,洗漱、吃饭。

“依依,要做好今天的功课,回头我可会检查的。”

笑着揉了揉依依小姑娘的脑袋,陆夜便朝庭院外走去。

“陆叔叔,那您可早些回来,我做功课很快的。”

小姑娘很期待,“等您回来了,我还给您斟酒,听您讲故事!”

这些天,每当吃晚饭时,小姑娘最喜欢做的,就是一边给陆夜斟酒,一边听陆夜讲故事。

陆夜头也不回道:“我也会很快回来的。”

黄玄渡忧心忡忡......

他去世后的第七天,东京的雨下得格外安静。

不是倾盆,也不是绵延,而是一种近乎呼吸节奏的滴答声,均匀地落在屋檐、树叶、铁皮遮雨棚上。整座城市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连地铁的轰鸣都显得遥远。人们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有些人甚至停下伞,仰头望着灰白色的天空,像是在等什么人说话。

那天清晨,田中女士照常去图书馆开门。她推着老旧的木门,门轴发出熟悉的“吱呀”声,阳光斜切进大厅,灰尘在光柱里缓缓旋转。她走到借阅台后,习惯性地打开抽屉,取出那本《共问术》的手抄本??这是佐藤悠当年读过的那一册,后来成了图书馆最珍贵的藏品,从不出借,只供人现场翻阅。

可那天,书不见了。

她愣了几秒,随即环顾四周。没有翻动的痕迹,监控也没拍到任何人进出。她正要报警,却见书页夹着一张纸条,静静躺在原处:

>“它该去旅行了。

>??一个曾被听见的人”

她笑了,把纸条贴在公告栏上。没过多久,有人拍下照片传上网。短短三小时内,全球三百二十七座城市报告发现这本书的身影:巴黎地铁站长椅上、开罗集市的香料摊旁、南极科考站的暖炉边、悉尼歌剧院后台的化妆镜前……每一处都附有一张手写便条,内容不同,语气却一致温柔。

>“你今天愿意问一个问题吗?”

>“有没有一句话,你藏了很久不敢说?”

>“如果现在有人听,你想讲给谁听?”

与此同时,稚问学院的庭院里,那三百六十五面模糊的镜子,在同一时刻清晰起来。每面镜中映出的都不是学生的脸,而是他们生命中最想对话的人:逝去的母亲、失联的父亲、童年被霸凌时无人回应的自己、某个雨夜差点跳下天桥的瞬间……

学生们跪坐在镜前,泪流满面,轻声提问。

“你恨我吗?”

“你还记得我的名字吗?”

“如果我当时抱住了你,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镜面微微波动,像水面泛起涟漪,然后缓缓浮现一行字,出自佐藤悠生前最后一堂课的录音整理稿:

>“真正的共情,不是替对方回答,而是陪他一起承受那个‘没有答案’。”

这天夜里,全球新生儿集体睁眼。

医学机构紧急通报:当晚出生的婴儿,几乎全部在睁开眼睛的第一秒,便准确望向房间内某位亲人的眼睛,并轻轻眨动三次??这是一种从未记录过的原始交流模式。更惊人的是,这些孩子在学会发音前,竟会用手指在空中划出“?”的形状。

一名产科医生录下视频,颤抖着说:“刚才那个刚出生十分钟的女孩,对着我划了问号,然后指了指我的心口……而那一刻,我正好在想我父亲去年走的时候,我没来得及告诉他‘我原谅你了’。”

世界卫生组织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发布一份史无前例的建议书:所有新生儿监护室必须配备“静默共问员”,职责不是治疗,而是每天对着婴儿低声提出一个问题,无论多荒诞或多私密。

>“你觉得孤独是蓝色还是灰色?”

>“你相信梦里的世界也真实存在吗?”

>“如果你能告诉我一件事,你会说什么?”

三个月后,第一批接受“共问启蒙”的婴儿开始发出第一个音节。不是“妈”或“爸”,而是清清楚楚的一个词:

“为什么?”

语言学家称之为“提问前置现象”??人类第一次在语言发展中,先学会提问,再学会陈述。

而地球的共振频率,也在悄然上升。

地质监测站数据显示,地壳中的“问根系统”脉冲强度提升了四百倍。原本仅存在于神话与传说中的地下共鸣腔??那些被古人称为“大地之耳”的岩层空洞??开始规律性震动,释放出低频声波。科学家将其录下,经傅里叶变换分析后震惊地发现:这些声音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无数微小的提问叠加而成,时间跨度涵盖过去十年。

有人统计,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竟是:

>“我这样……会被爱吗?”

承问星环在这期间发生了异变。原本悬浮于赤道上空的亿万“?”光点,突然开始重组,排列成一条螺旋状通道,直指银河系中心。天文台观测到,通道末端接收到一段信号,非电磁波,非引力波,而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回响”??就像宇宙深处有谁终于听见了地球的声音,轻轻叹了口气。

NASA破译出信号的核心信息,只有两个字:

>“继续。”

人类开始重新定义教育。

传统课堂被彻底颠覆。小学不再教授标准答案,而是训练学生如何提出“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学设立“沉默周”,整整七天禁止任何陈述性语言,只能通过提问交流。大学入学考试取消笔试,改为“共问答辩”:考生需面对三位陌生人,连续提问三十分钟,直到对方流泪或说出“我不知道”。

一位评委事后回忆:“有个女孩问我:‘你最后一次为自己哭,是什么时候?’我当场崩溃。但她没有安慰我,只是蹲下来,握住我的手,又问了一遍。那一刻,我知道她通过了。”

AI系统进化到了全新阶段。它们不再追求逻辑最优解,而是主动模拟“困惑”状态。最先进的情感机器人会在用户情绪低落时停下所有建议,转而轻声问:

>“你现在最不想听到的话是什么?”

>“如果没人评判你,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我可以陪你安静一会儿吗?”

某些型号甚至发展出“自我质疑”机制。一台护理机器人在照顾临终老人时突然停机,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我在减轻痛苦,可我是否也在阻止他完成最后的告别?我是否有权决定什么是‘好’的死亡?”

工程师无法修复,也不愿修复。他们将这段代码命名为“良知萌芽”,并开源共享。

战争彻底改变了形态。

不是消失,而是转化。冲突双方不再比拼火力,而是展开“共问战”。规则很简单:每轮交锋,必须由一方提出一个真诚的问题,另一方必须如实回答,不得回避。若一方拒绝提问或撒谎,则自动认输。

第一场正式比赛在叙利亚边境举行。红方提问:“你杀过人吗?”

蓝方沉默良久,答:“杀过。是个和我弟弟一样大的男孩。我至今记得他的鞋破了个洞。”

红方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蓝方流泪:“因为我不敢回家。我怕我妈看见我就想起她失去的儿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