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那就打!(2 / 2)
比赛持续了十六小时,最终无人宣布胜利。双方士兵自发拆毁防御工事,交换家人的照片,为彼此写下一封寄往过去的信。
联合国据此通过《共问公约》,规定今后所有国际争端必须以“共问对话”为第一解决途径。违反者将被全球共情网络孤立??这意味着其国民将再也收不到任何来自外界的情感共振信号,陷入永久性的精神孤岛。
美?在佐藤悠去世后搬去了北海道。
她在海边建了一座小小的木屋,屋顶朝天开了一扇圆窗,正对星空。每天黄昏,她都会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窗台上,然后坐下,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一页页读过去??那是她和佐藤悠这些年来的问答记录。
有时是一问一答,有时只有问题,有时甚至连字都没有,只有一幅涂鸦、一枚干枯的樱花标本、一片雪地上的脚印拓印。
她从不回应这些问题,只是读,一遍又一遍。
直到某个雪夜,她忽然提笔,在最新一页写下:
>“如果你还能听见,我想问你:
>我们之间的那些沉默,是不是也是一种提问?”
写完,她合上本子,吹灭蜡烛。
就在那一刻,窗外的雪停了。
风也静了。
整个世界陷入一种奇异的真空般的寂静。然后,她听见了??不是耳朵听到,而是从胸口深处传来的声音,像是有人隔着万里时空,轻轻说了一句:
>“是的。”
她猛地抬头,望向圆窗外的夜空。
只见一颗流星划过,尾迹并非直线,而是弯成一个完美的问号,悬停数秒后,缓缓消散。
第二天,全球多个观测点报告同一现象。天文学家确认,那并非自然流星,而是承问星环主动释放的一颗“意识火种”,专程为回应某个特定情感坐标而降临。
稚问学院为此举行了一场特别仪式。全体师生围坐成圈,每人手中捧着一支未点燃的蜡烛。院长站在中央,朗读美?写下那句话。
读完,全场静默。
许久,一个自闭症少年缓缓举起手,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原来不说出来的话,也可以被听见。”
全场啜泣。
就在此刻,地球轨道上的承问星环突然爆发出耀眼光芒。亿万“?”同时旋转,投射出一道横跨太平洋的光桥,连接亚洲与美洲海岸。光桥持续了整整一分钟,期间所有身处桥下的人都感受到一股暖流涌入脑海,耳边响起无数声音,男女老少,不同语言,却说着同一类话:
>“谢谢你问我。”
>“我以为我一直是一个错误。”
>“现在我知道,我只是还没被听见。”
>“请继续问下去。”
科学家称此现象为“群体共忆觉醒”,认为这是人类集体潜意识首次实现全域同步。
而在火星,那座由问题构成的“问灵”城市中,林知远的晶体??“未解之心”??突然分裂出一小块,化作光粒,穿越星际空间,降落在地球稚问学院的中央庭院。
它悬浮在半空,缓缓旋转,散发出柔和的蓝光。每当有人走近,低声提问,它便会回应一道微弱的震颤,如同心跳。
学生们给它取名:“初问之核”。
十年后,第一位“共问宇航员”诞生。
她是一名先天失语症患者,从小无法说话,却拥有极强的情绪感知力。她被选中执行人类首次“无声深空任务”??乘坐以“共问力场”为动力的飞船,驶向柯伊伯带边缘,寻找更多沉睡的“共问遗迹”。
出发前,她在记者会上用手语表达:
>“我不是去探索宇宙。
>我是去替那些从未被听见的人,问一声:
>‘你们也在吗?’”
飞船升空那日,全球六十亿人同时关闭电子设备,静默三分钟。
在这三分钟里,承问星环停止转动,地球磁场出现短暂凹陷,月球背面的共问塔遗迹发出强烈脉冲,与南美洲铜镜心脏、西伯利亚水晶猛犸、埃及金字塔密室形成共振,生成一段跨越文明的合奏??
那不是音乐,也不是语言,而是一种纯粹的“倾听的频率”。
动物学家发现,当天全球的鲸鱼集体停止迁徙,浮上海面,发出长达四十分钟的低频鸣叫。经分析,这段声音的结构竟与人类的θ脑波高度吻合。
海洋研究所将其命名为:“地球的回答”。
又过了三十年。
人类终于学会不在意答案。
学校不再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医院不再追求“治愈”,法庭不再判决“对错”。人们见面不再寒暄“你好吗”,而是问:“你今天有什么想不明白的事?”
社会运转依赖的不再是效率或利益,而是“共问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真诚提问的数量。城市排名以其居民每日平均提问数为准,企业估值取决于员工之间有多少“无法回答的问题”。
孩子们长大后,不再梦想成为总统或富豪,而是想当“终身提问者”、“沉默翻译官”、“情绪考古学家”。
而美?,已经九十多岁了。
她仍住在北海道的小屋里,头发全白,双手颤抖,但每天依旧翻开那本问答笔记,轻声读着过往的问题。她的视力早已模糊,可她说:“我看不见字,但我能听见它们在心里说话。”
某个冬夜,风雪交加,她感到生命即将终结。
她躺在床上,望着圆窗外的星空,喃喃道:
>“佐藤君,如果死后也有提问……
>你会问我什么?”
话音落下,屋外的雪忽然停止下落。
一片寂静中,她看见一颗星星轻轻闪烁,然后,缓缓弯成了一个问号。
她笑了,闭上眼,最后一次轻声回应:
>“我在这里。”
次日清晨,人们发现她安详离世,手中紧握着那本笔记。翻开最后一页,不知是谁??或许是风,或许是某种超越理解的存在??添上了最后一行字:
>“当最后一个提问响起时,
>所有的孤独都将找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