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谦虚,脸上的得意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当然,内心深处,他对这首诗的来历,依旧存有一丝疑虑。
这真是六岁孩童观物有感,随口吟出?
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
这天课后,方先生再次将陈平安留下。
“平安。”老先生看着眼前的弟子,目光温和了许多。
“先生。”陈平安躬身应道。
“那首《咏鹅》,你再…仔细与老夫说说,当时是何情境,如何…就想到了那几句诗?”方先生看似随意地问道,实则是在再次试探。
陈平安知道先生心中所疑,但他早有准备。
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回忆神色,语气带着几分孩童的兴奋和不确定:“回先生,学生当时…就是看着那些大白鹅在水里游水,脖子伸得长长的,叫声也好听。就觉得…它们好像很高兴,在唱歌一样。”
一边说,一边还伸长脖子,模仿了一下鹅叫,显得憨态可掬。
“然后,看到它们白白的毛飘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划开水波,觉得…觉得挺好看的。心里想着想着,那几句话…就自己冒出来了。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将一切归功于“直观感受”和“灵光一闪”,并适度表现出孩童的“不自知”。
这番说辞,天衣无缝。
方敬儒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看不出丝毫破绽。
或许…真是天授其才?
自古以来,神童早慧之事,史书上也不乏记载。
骆宾王七岁咏鹅,曹植七步成诗…
难道自己有生之年,竟真的遇到了这等不世出的奇才?
想到这里,方敬儒心中再无怀疑,只剩下激动和期盼。
“好,好啊。”老先生连连点头,看向陈平安的目光充满了喜爱和珍视,“偶得天成,此乃天赐文采。平安,你要好生珍惜这份天赋,勤学不辍,将来必能光宗耀祖,为国效力。”
老师的态度,从之前的保留和敲打,彻底转变为全心全意的欣赏和栽培。
“往后,除了经义,老夫也会多教你一些诗词格律、作文法门。你有此天赋,不可荒废了。”方先生郑重地说道。
这意味着,陈平安将得到比其他学童更高层次、更系统的指导。
“多谢先生厚爱。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先生期望。”陈平安再次躬身行礼,心中也是一喜。
能得到老师毫无保留的支持,对他未来的学习之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