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带来的轰动,加上之前《白蛇传》、《天仙配》打下的基础,让“小河村神童陈平安”这个名号,彻底在青溪镇及其周边地区传开了。
一时间,陈平安成了附近十里八乡最热门的话题人物。
不仅是普通村民好奇,就连镇上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读书人,也开始对这个年仅几岁就能作诗、写书的农家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各种各样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方敬儒先生的蒙学馆,也因此变得“热闹”了不少。
时常会有一些陌生的面孔,提着点薄礼,前来“拜访”方先生。
名义上是请教学问,或者探讨文墨。
但言谈之间,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到陈平安身上。
“方先生,久闻您教导有方,门下出了位惊才绝艳的‘神童’啊。”
“是啊是啊,那首《咏鹅》,浑然天成,我等拜读之后,亦是赞叹不已。”
“不知…那位陈平安小友,今日可在馆中?我等也想一睹其风采,沾沾文气。”
方敬儒先生人老成精,自然明白这些人的真实来意。
大多是好奇心作祟,想亲眼看看这“神童”究竟是何模样,顺便…或许还存着点考较试探的心思。
对此,方先生心里其实是有些不悦的。
他既为弟子的才华感到骄傲,又担心过多的关注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他的心性。
尤其是在经历了上次孙童生之事后,方先生更是坚定了要让陈平安“藏拙”的念头。
因此,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方先生总是会先将对方恭维一番,然后轻描淡写地说道:“诸位谬赞了。平安那孩子,不过是记性好些,偶得一两句歪诗罢了,当不得‘神童’之名。”
“至于今日嘛…唉,那孩子贪玩,许是又跑到哪个山沟里去了,未必在馆中。诸位若只是寻他,怕是要白跑一趟了。”
试图用这种方式,将这些不请自来的“访客”挡回去。
然而,总有那么些运气好的,或者掐准了时间来的,正好能碰上陈平安在蒙学馆里。
比如这天下午,就有两位穿着体面的中年文士,联袂而来。
自称是镇上某书院的先生,特来拜会方敬儒。
寒暄过后,果然又将话题引到了陈平安身上。
恰好,陈平安因为要向方先生请教一个问题,并未立刻放学回家。
方先生无法再推脱,只好将陈平安叫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