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神界之中,有两类神明最贴近生民,便是土地与城隍。土地掌一乡之善恶、农事丰歉,如地方之“乡长”;城隍守一县之城池、阴阳诉讼,似治下之“县长”。这两位“基层父母官”,皆由人间有德者化身,其得道之迹、护民之神迹,载于典籍、流于传说,代代相传间,早已成了百姓心中最亲切的“守护神”。土地神多传为汉时张福德,民间塑其白发老翁像,满脸慈容;城隍神则常以历史名臣为体,如苏州城隍伍子胥,其像披甲执剑,自带凛然正气。今日便说这两位神明的得道过往,以及他们护佑生民的神迹,看这基层神界的“父母官”,如何从人间贤达,化为万古香火。
关于土地神张福德的来历,民间多引汉时旧闻,虽无《史记》《汉书》这般正史详载,却在《搜神记》《太平广记》中留有零星记述,更在乡野方志里代代添补,渐渐勾勒出一位“以仁得道”的神明原型。
张福德生于汉宣帝年间,祖籍庐江郡桐城(今安徽桐城),出身耕读之家。他自幼便懂农事,更怀仁心——见邻里孩童饿肚子,会悄悄把自家的麦饼分出去;遇着老农耕田吃力,便放下书册去帮忙牵牛犁地。及长,他因品行端正、熟悉乡务,被推举为乡啬夫(汉代掌管一乡民政、农事的小官),管着方圆十里的百姓生计。这官虽小,张福德却看得极重,每日鸡鸣便起,或去田间查看禾苗长势,或到农户家中问疾问苦,乡邻们都唤他“张善人”。
有一年大旱,江淮一带百日无雨,赤日炎炎如火烧,阡陌间的禾苗枯萎,河沟里的水见底,连村口的老槐树都枯了半边。百姓们急得团团转,先是挖草根、剥树皮,后来草根树皮也没了,便有人饿倒在路边。张福德看在眼里,急得满嘴燎泡——他早早就写了文书上报郡府,求太守开官仓放粮、派巫师祈雨,可郡府的回复迟迟不到,只说“需待朝廷批复,不可私动官粮”。
一日清晨,张福德路过村西的李家,见李家老汉抱着饿死的孙儿坐在门槛上,眼泪都流干了,他心下一痛,猛地转身往乡府的官仓走。官仓的看守是个老卒,见他来,忙拦住:“大人,您这是要干啥?没有郡府文书,开仓可是死罪啊!”张福德攥着拳头,指节发白:“百姓都要饿死了,我这官若只知守着规矩见死不救,与豺狼何异?死罪便死罪,我认了!”
他亲手打开官仓的铜锁,将仓里的粟米、麦子一斗一斗分发给百姓。
就这般,官仓的粮撑了二十余日,郡府的批复终于到了——不是同意放粮,而是派了兵丁来抓“私开官仓”的张福德。抓他那日,全乡的百姓都来了,老的少的跪在路边,哭着求兵丁:“别抓张大人,要抓抓我们!粮是我们求他放的!”张福德被兵丁押着走,回头看一眼跪了满地的百姓,笑着说了句:“大家不要难过,日子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