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创业在晚唐> 第四百九十九章 :暗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九章 :暗流(1 / 2)

广明元年,六月二十四日,栎阳城。

夏日炎炎,保义军、沙陀军、河中军军帐密布于栎阳郊野,大地芳草萋萋,草长莺歌的样子,毫无肃杀之气。

直到今日,赵怀安仍然未曾发出任何军令。

如今保义军...

赵怀安站在帅帐中央,目光扫过那一幅尚未完成的长卷,心头如潮水翻涌。画中人影虽只初具轮廓,却已隐隐透出一股凛然之气??那是血战之后才有的风骨,是刀锋舔过生死、马蹄踏碎寒霜所凝成的威仪。他缓缓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积压已久的块垒尽数排出。

“吴供奉。”他轻声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帐内骤然安静下来,“此画,非为一时之荣,乃为万世之鉴。你当知,我等并非锦衣玉食、坐享其成之人,而是自渭北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生路的武夫。你要画的,不只是我们的脸,更是我们眼中的光、骨中的铁。”

吴圣手执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深深一揖:“郡王所言极是。草民不敢妄笔,必以心绘形,以神传魂。”

李茂贞坐在上首,黄金铠甲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他眯着眼看着那幅画,忽然道:“张道济,你也来。”

那名擅长人物肖像的内廷供奉连忙上前。李茂贞指着画卷左侧一处空白处,沉声道:“这里,留给我副帅王重。”

帐中众人闻言皆是一震。王重?那个在栎阳之战中率五百死士断后、最终力竭战死于渭水桥头的猛将?他的名字早已随烽烟散入西风,可此刻却被重新提起,仿佛从未离开。

“王重虽亡,功不灭。”李茂贞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他断的是贼军追兵之路,保的是我八千子弟性命。若无他,何来今日凌烟阁之议?此位,必须为他留。”

赵怀安默默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悲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座无形的碑。每一笔落下,都是对过往牺牲的祭奠;每一个名字被刻入图影,都意味着有人再不会老去、不会再归家。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卫闯入,单膝跪地:“报!泾原军又有劫掠之举,今晨已有三户商贾之家遭抢,妇孺受惊,街坊闭门不敢出!且……且他们竟牵走了我军战马十余匹!”

“什么?”程宗楚猛然站起,虎目圆睁,“又是那些狗东西!前日才打了几个,今日又敢犯事?”

赵怀安眉头紧锁,转头看向李茂贞:“主公,此事若再纵容,恐失军心。我凤翔军之所以得百姓拥戴,靠的便是严明军纪。如今诸藩齐聚,若让他们以为我淮西可欺,日后何以号令天下?”

李茂贞缓缓起身,手中斧杖顿地,发出一声闷响,如同雷鸣滚过帐内。

“传令下去。”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所有披甲将士,整队列阵于校场。我要亲自走一趟泾原营。”

帐中将领齐声应诺,纷纷起身整甲。赵八、豆胖子、李师泰等人迅速出帐调兵,唯有杨延庆迟疑片刻,低声劝道:“主公,易清琳毕竟是节度使,背后又有韩全诲撑腰。若正面冲突,恐惹朝廷责难……”

“责难?”李茂贞冷笑一声,“我李茂贞起于微末,提三尺剑斩贼无数,何曾惧过责难?今日若连自己马厩都守不住,还谈何收复长安?还谈何图影凌烟阁?”

话音未落,他已经大步走出帅帐。

半个时辰后,雍县城东校场之上,八千凤翔精锐披坚执锐,列成四阵,旌旗猎猎,杀气冲霄。李茂贞亲骑黑马,身披黄金铠,手持斧杖,立于阵前。赵怀安率诸将紧随其后,人人面色肃杀。

消息传出,满城震动。其他藩镇将领纷纷登城观望,有人惊呼:“李茂贞这是要动手了!”也有人冷笑:“看他能掀得起多大浪来。”

而泾原节度使营地之内,易清琳正与诸葛爽饮酒议事,忽闻外头鼓声震天,哨骑飞报:“李茂贞率大军压境,距我营不足三百步!”

易清琳酒杯落地,脸色骤变:“他疯了不成?难道真要兵戎相见?”

诸葛爽却神色冷静,低声道:“他不是疯,是忍到尽头了。主公,眼下唯有交马赔罪,方可平息此事。否则,一旦开战,我军寡不敌众,且道义尽失,朝廷也难以偏袒。”

易清琳咬牙切齿:“可那是我横山儿郎辛苦所得……”

“所得?”诸葛爽冷笑,“那是劫掠!是败坏勤王之名!你以为陛下远在汉中就不知道了?韩全诲昨日还密信于我,说若再纵兵为祸,便奏请削职查办!”

易清琳浑身一震,终于颓然坐下。

片刻之后,只见泾原营门大开,数十名横山党项士卒垂头走出,每人牵着一匹战马,另有数人抬着伤者,跪伏于地。一名将领踉跄上前,双手捧上腰牌,颤声道:“我等无知冒犯,愿以命赎罪,请都统恕罪!”

李茂贞策马上前,目光如刀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那几匹战马上。他冷冷道:“这些马,可是从我凤翔军厩中所夺?”

“是……是。”

“可知一匹战马,值多少将士性命?”李茂贞声音陡然拔高,“它驮过重伤兄弟从火线撤回,它载过斥候穿越敌阵传递军情,它是战士的伙伴,不是你们顺手牵走的牲口!”

那人伏地叩首,泣不成声。

李茂贞沉默良久,终是挥了挥手:“马还回,人押下。待都统府查明罪责,依律处置。若再有下次??”他环视四周,一字一句道:“我不介意亲手拆了你们的营寨。”

全场鸦雀无声。

这场对峙,以泾原军低头告终。消息传开,百姓纷纷开窗探望,有人甚至燃起香烛拜谢苍天。而各路藩镇则神色各异:有钦佩者,称李茂贞果敢刚毅;有忌惮者,暗道此人不可轻易招惹;也有幸灾乐祸者,等着看朝廷如何发落。

当晚,李茂贞回到帅帐,却并未歇息,而是召来吴供奉与张道济。

“今日之事,也要入画。”他说。

二人一怔。

“就在画卷右侧,添一幕‘校场正军’。”李茂贞指着空白处,“画我立于阵前,身后八千甲士如山岳矗立。前方跪伏者,不必画脸,但须显其卑微。天上乌云将散,一缕阳光破空而下,照在我肩头。”

张道济动容:“主公之意,是以此景昭示军威与法度?”

“正是。”李茂贞点头,“武功之外,尚有治军之道。凌烟阁所记,不止战功,亦有规矩、有信念。后人观此画,当知何为王者之师。”

赵怀安立于一旁,静静听着,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一幕将会和破贼、斩将、收复失地一样,成为传奇的一部分。而这幅《保义军八十八功臣图》,也不再仅仅是一张画像,而是一部活的历史,一段凝固的时光。

数日后,军议再开。

都统宋建主持会议,气氛较前几日明显不同。以往喧闹哄笑的帐中,如今多了几分敬畏。当李茂贞步入时,连一向倨傲的河东沙陀将领也都起身相迎。

宋建咳嗽两声,宣布议题:“近日各军休整已毕,粮草器械齐备。据探报,长安贼军主力已被王重荣牵制于咸阳一带,京畿空虚。我等当趁此良机,分路合围,一举收复神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