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大周文圣> 第247章 临摹狂潮!洛京沸腾!(万字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7章 临摹狂潮!洛京沸腾!(万字5(1 / 2)

第247章临摹狂潮!洛京沸腾!(万字5更!)

女帝武明月那句「借朕观赏三日」的话音甫落,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溅入一滴冰水,瞬间激起了更为剧烈的反应!

大殿内,原本因《兰亭集序》横空出世而激动难抑的五位大儒,此刻再也无法安坐!

他们脸上狂喜与震撼的神色迅速被一种近乎恐慌的焦急所取代。

开什麽玩笑!

这等引动天雷淬炼丶赢得文庙七响钟鸣的传天下级书法文宝,堪称千年不遇的神物!

一旦被陛下以「借阅」之名收入深宫大内,以陛下方才那爱不释手丶眼含占有的神态,他们这些外臣,这辈子恐怕都再难窥见其真容一眼!

这对于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文道丶视书法为性命根源的大儒而言,简直是堪比剜心蚀骨般的煎熬!

「陛下!且慢!」

李文远第一个按捺不住,几乎是跟跄着抢出班列,也顾不得什麽君臣礼仪和年高德劭的体统,朝着御座方向便是深深一揖,几乎及地,声音因极度的急切而带着明显的颤抖:「陛下明鉴!此《兰亭集序》已非寻常墨宝,实乃千古未有之神品,蕴含无上书法至理与天地文道真意!其价值,关乎国运文脉!恳请陛下法外开恩,充准我等————得以临摹一番!」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近乎哀求的炽热光芒,「哪怕只得其形似一二,神韵万一,亦足可让我等揣摩终生,受益无穷,更能福泽门下后学,壮我大周文道根基啊!」

「臣等附议!」

「恳请陛下恩准!」

陆明德丶董献丶郑守常丶周朴四位大儒亦是不约而同地齐齐出列,声音洪亮,神情肃穆而恳切,躬身长揖不起。

他们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死死锁在那卷光辉内敛的真迹之上,眼神中的渴望,如同沙漠中的旅人仰望绿洲清泉。

在至高无上的文道真理面前,一切世俗的君臣礼仪丶朝堂规矩,此刻都显得微不足道,必须为此等盛事让路。

女帝武明月见状,秀美绝伦的黛眉不禁微微一蹙。

她自然万分想要将这等天地至宝独享珍藏,但面对眼前这五位堪称圣朝文道脊梁丶德高望重的国之柱石联名恳请,即便是九五之尊,也不能过于拂逆众意。

这已不仅仅是人情世故,更关乎帝王对文道传承丶知识共享的尊重姿态,关乎天下士林之心。

她沉吟片刻,清冷的目光缓缓扫过五位大儒那写满渴望与坚持的面容,又若有深意地瞥了一眼殿下始终静立丶恍若置身事外的江行舟。

她终是有些无奈地轻叹一声,做出了必要的让步:「罢了罢了————诸位爱卿皆乃文道泰山北斗,朕若一味吝啬,倒显得不近人情了。」

「准奏!」

「便特许五位先生,于此文华殿内,当场临摹!」

她特意强调了「当场」二字,随即语气一转,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维护之意,清晰界定:「临摹完毕,诸位可将所得摹本带回府中,细细品鉴研习,朕绝不干涉。」

言罢,她凤眸微抬,目光再次变得坚定,仿佛在宣示主权:「至于这卷真本嘛————待诸位先生临摹之后,」

「便由朕带回宫中妥善保管,以便————时常品鉴揣摩,涵养朕与国朝的文心正气。」

五位大儒闻言,虽对无法长期保有真迹感到些许怅然若失,但能获得这千载难逢的亲手临摹机会,已是陛下格外的恩典,远超预期!

顿时个个喜形于色,如蒙大赦,纷纷再次躬身,声音洪亮地谢恩:「臣等,叩谢陛下隆恩!」

内侍们早已机灵地搬来五张紫檀木案几,铺上最顶级的澄心堂宣纸,用御制古墨细细研磨出浓淡适宜的墨汁。

霎时间,文华殿内的气氛为之一变,从方才的震惊喧哗转为一种极致的肃穆与专注。

五位大儒各据一案,屏息凝神,如临大敌,纷纷调整呼吸,将自身状态提升至巅峰。

开始对着那悬浮于空丶依旧散发着淡淡光晕的《兰亭集序》真迹,进行这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度临摹。

这一刻,庄严肃穆的文华殿,仿佛化作了一座天下最高等阶的书法圣堂。

五位白发苍苍的大儒,时而运笔如飞,竭力追赶那真迹中流淌的神韵;

时而骤然停顿,蹙眉沉思,反覆揣摩某一个笔画的精微转折丶某一处章法的疏密奇正。

他们临摹的,不仅是字形,更是《兰亭集序》那股不朽的文道气韵。

他们所完成的,将是大周书法史上鼎鼎大名的「文华殿首临摹本」。

由于是直接对照刚刚出世丶文气最为饱满充盈的真迹,心神与之最近距离交感共鸣,所得摹本自然也最得原帖神髓,笔精墨妙,几可乱真,其本身亦成为价值连城的文道珍品。

约莫一个时辰后,五位大儒相继搁笔,虽个个额角沁出细汗,精神却异常亢奋,各自捧着自己呕心沥血完成的「首临墓本」,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满足与狂喜,真正是如获至宝。

他们深知,携此墓本回去闭关潜心参悟数年,自身的书法境界必能打破桎梏,更上一层楼!

女帝见他们均已临摹完毕,便微微颔首示意。

早有侍立一旁的内侍总监,立刻上前。

以最轻柔丶最恭敬的姿态,如同对待易碎的琉璃,小心翼翼地将那卷吸纳过九天雷霆丶光华内蕴的《兰亭集序》【传天下】真本缓缓卷起。

用明黄锦缎妥帖包裹,然后恭敬地高举过顶,呈送至御案之上。

女帝武明月亲手接过,指尖再次轻轻拂过光滑的卷轴表面,眼中闪过一丝心满意足丶不容置疑的占有欲,随即将其珍而重之地纳入宽大的袖袍之中,仿佛将大周圣朝书法文道最璀璨的明珠收入了囊中。

真本入帝王袖,尘埃落定。

殿下众官员见状,心中皆是雪亮:这卷《兰亭集序》传天下真迹,从此便是女帝的私藏禁离,深锁宫苑,非有天大的机缘,外人绝难再睹真容了。

然而,希望并未完全断绝!

几乎是在真迹被收起的瞬间,所有官员那炽热无比的目光,便齐刷刷地投向了五位大儒手中那几卷墨香犹存的「首临摹本」!

真本求之不得,若能求得大儒手中的首临摹本,回去日夜悬壁观摩丶潜心临习,那也是足以传家丶泽被后世的莫大机缘啊!

顿时,刚刚安静下来的文华殿,再次人声鼎沸,气氛热烈起来。

各位殿阁大学士丶三省六部尚书丶侍郎丶翰林学士们,纷纷围拢上前,将五位大儒簇拥在中间,脸上堆满最谦逊诚挚的笑容,言辞恳切,几乎带着一丝讨好:「李公!您老这幅摹本笔力千钧,深得原帖雄浑之气!

下官斗胆,想恳请借观数日,用心临摹学习,不知李公可否成全?」

「陆先生!您这幅摹本气韵生动,翩若惊鸿,恳请先生开恩,容晚辈借阅再临摹一份,必当小心呵护!」

「董公,您这幅————」

五位大儒虽心下对这些墓本爱逾性命,颇为不舍,但面对殿内众多同僚丶门生故旧那殷切至极的目光与请求,加之摹本本身就有传播文道丶嘉惠学林的意义,也不好过于吝啬,平白得罪众人。

于是,在女帝默许乃至略带一丝玩味目光的注视下,一场规模浩大的「二次临摹」活动,就在这庄重的文华殿内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众多殿阁大学士丶翰林院精英丶以及有资格在场的进士官员们,纷纷寻来纸张,围着五位大儒的「首临摹本」,如饥似渴地开始了新一轮的临摹。

这次产生的,便是仅次于「首临摹本」的「二临摹本」。

「二临摹本」相较于「首临摹本」,虽在神韵文气的直接传导上又隔了一层,难免有所衰减,但终究是源自真迹的二次拓写,其笔法结构丶章法布局犹在,对于寻常官员和广大文士来说,已是梦寐以求丶不可多得的临习范本与文道珍品!

可以想见,今日之后,这五卷《兰亭集序》的「文华殿首临墓本」将成为五位大儒及其家族的镇宅之宝,非至交亲友不示人。

而今日产生的众多「二临摹本」,则将通过各种姻亲丶师承丶交游的渠道,迅速流入洛京各大世家丶清流门阀丶着名书院乃至州郡官学之中。

必将引发一轮席卷大周朝野临摹丶研习《兰亭集序》书风的热潮,从而进一步奠定江行舟在大周圣朝,文道书法上无可撼动的至高地位。

一场原本严肃紧张的殿阁大学士考核,竟因江行舟这一篇书法的横空出世,演变成了一场波及朝野上下丶影响深远的文道盛事。

而这一切风云际会的源头—江行舟,依旧静立殿中,青衫淡然,仿佛超然物外。

他平静地注视着眼前这番因他而起丶如火如荼的临摹景象,神色波澜不惊,仿佛一切皆在预料与掌控之中。

这第一关,他已不仅是以一篇《兰亭集序》征服了苛刻的大儒考官,更是以一人之力,无形中撬动了整个大周文道的书法风尚。

当文华殿内那场惊世骇俗的考核暂告段落,沉重的宫门在夕阳馀晖中缓缓开启。

早已等候在外的各家仆从丶以及消息灵通的人士,立刻感受到了那股非同寻常的气息。

五位大儒率先步出,他们虽面带倦色,但眉宇间那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沉醉,以及怀中小心翼翼呵护丶仿佛散发着无形光华的卷轴,已然说明了一切。

紧随其后的文武百官,无论是尚书侍郎还是翰林清流,亦是个个神情亢奋,手中或多或少都紧握着新得的临摹本,彼此间低声交谈,语气中充满了惊叹与回味。

这些人尚未完全走出皇城御道,关于《兰亭集序》真本现世丶引动天雷淬炼丶文庙钟鸣七响,以及五位大儒率百官于殿内临摹的惊人消息。

便已如同被狂风卷起的种子,先于他们本人的脚步,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遍了洛京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

顷刻之间,这座大周圣朝帝都彻底沸腾了!

那些在各大酒楼茶肆翘首以盼丶在家中书房坐立不安丶乃至在书院中无心课业的文人士子们,闻听此讯,几乎陷入了集体性的狂热!

真本,如今已成女帝禁脔,遥不可及。

但「大儒首临摹本」和「官员二临摹本」的出现,无疑在黑暗中投下了一道炽亮的光束,给了洛京的读书人一线亲近神作丶窥探天道的宝贵希望!

「出来了!宫里的老爷们出来了!」

「快!速备车马丶名帖!去尚书府,翰林院,座师宅邸!

无论如何,哪怕只在门房等候一夜,也要恳求借观摹本一眼!

「重金!

不惜重金求购《兰亭集序》任何层次的临摹本!

即便是三临丶四临之本,乃至只字片纸,亦在所不惜!」

一时间,洛京城内,所有与朝中官员丶文坛耆宿有所关联的士人,全都闻风而动。

拜帖丶名刺如同腊月暴雪般飞向各大府邸的门房;

一些平日里门庭冷落的低阶官员宅院,此刻竟被闻讯而来的士子围得水泄不通,仆役应接不暇;

更有那心急如焚的学子,直接守在某些参与了临摹的官员上朝下朝的必经之路上,见到轿舆便长揖到地,乃至跪地恳求,只盼能获得一睹摹本的机缘。

而那些有幸得到「二临募本」的官员,顿时成为了洛京文坛最炙手可热的中心人物。

一夜之间,他们的府邸夜夜灯火通明,高朋满座。

珍贵的「二临摹本」被郑重其事地置于书房最显眼处,由主人亲自展开,周围挤满了眼睛赤红丶呼吸急促丶生怕错过一丝细节的文人雅士。

他们如饥似渴地凝视着纸上的每一道笔画,手指在空中不自觉地摹写勾勒,口中发出阵阵源自灵魂的惊叹。

「神乎其技!真乃神乎其技!此等笔走龙蛇之势,宛若鬼神附体,天地灵气汇聚于笔端!」

「快看这个之」字!

果然如传闻所言,二十馀之」字,字字不同,或如美人拂柳,或如剑客出鞘,飘逸灵动,变化无穷!」

「不愧是引动天象的传天下神品!

纵然是经过二次临摹,文气神韵有所衰减,然其中蕴含的大道轨迹,依旧能让我等心神震撼,获益良多!」

「取纸笔来!

快!

趁此神韵尚未消散于识海,我等当即刻临摹,方能捕捉其万分之一的神髓!

于是,三次临摹本丶四次临摹本————乃至更多的摹本,开始以野火燎原般的速度,在洛京的文士圈层中疯狂复制丶流转。

一夜之间,洛阳纸贵,各家书画铺的上等宣纸丶极品徽墨丶狼毫湖笔被抢购一空;

这一夜,所有的文人聚会丶诗会清谈,话题无一例外都变成了《兰亭集序》

一甚至连街边酒馆丶市井茶楼之中,贩夫走卒或许不懂书法精妙,却也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文华殿内的传天下书法异象。

「醉仙楼」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举人,颤抖着双手捧着一卷好不容易托关系借阅来的「三临摹本」,老泪纵横,对周围一众后辈学子哽咽道:「老夫————老夫痴长八十有三,临池学书一甲子有馀,今日得见此法帖摹本,方知何谓书法之极境!

江大人此书,笔笔有源,字字含道。

非人力可及,堪称我大周立朝以来,千古第一行书!

不,是足以与书圣遗帖并列的千古神品!」

而「清茗居」那位以口才着称的说书先生,更是连夜更改了话本,此刻正站在茶楼大堂中,唾沫横飞,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江行舟如何在文华殿上微醺泼墨丶

笔走龙蛇。

又如何引来九天雷霆淬炼文字丶最终引得文庙圣锺自鸣七响的传奇经过。

台下听众如痴如醉,叫好喝彩之声几乎掀翻屋顶,茶楼的生意比往常火爆了何止数倍。

一股名为「兰亭」的狂飙,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洛京文坛,乃至渗透到市井街巷。

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寒门布衣,无人不以能拥有一卷《兰亭集序》的临摹本,无论几临,为莫大荣耀,无人不以能提笔临摹其中数字丶体会那份超然气韵为平生幸事。

江行舟的书法声望,在这一夜之间,被推上了大周圣朝,前无古人的辉煌顶峰。

而这一切风云激荡的源头,那卷真正的丶吸纳了天雷精华的《兰亭集序》真本。

此刻正静静地安放在九重宫阙深处,被女帝武明月秘藏于寝宫暖阁,悬挂于她闺阁最为隐秘的玉璧之上,成为了只属于帝王一人品鉴的绝唱。

每日入寝,每日清晨醒来,她都能第一时间,看到这卷《兰亭集序》传天下真本。

它也由此成为了天下文士心中,一个永恒流传丶可望而不可即的传说与终极向往。

文华殿内的五位大儒,方才结束第一场考核。

但江行舟仅凭这一篇《兰亭集序》,已然彻底震撼丶征服丶乃至重塑了整个洛京的文心与书法审美。

夜幕深沉,洛京城内却万家灯火,亮如白昼。

无数书房窗口映出伏案疾书的身影,无数文人墨客正沉醉于临摹那流动的笔墨气韵之中,通宵达旦,不知疲倦。

在这股席卷全城的「兰亭风潮」中,暂居于洛京客栈的草圣张旭后裔一张栩,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起初,他凭藉着半圣世家的深厚人脉,从一位交好的朝廷官员手中,颇为顺利地借到了一卷被对方视若性命的《兰亭集序》二临摹本。

接过卷轴时,张栩神情虽显郑重,但内心深处,并未抱有太过惊人的期待。

他出身半圣世家,出生就见过草圣真本。

 血脉中流淌着书法的天赋,自幼便浸淫于先祖张旭那「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狂草神韵之中,眼界之高,非同一般。

寻常所谓的名帖丶乃至一些鸣州级别的佳作,已难令他心潮澎湃。

然而,当他回到客栈静室,屏退左右,怀着几分审视的心态,缓缓将那卷摹本在案几上展开时一「嗡!」

仿佛有一道无声的惊雷,直接在他文宫深处炸响!

张栩整个人如遭雷击,瞬间僵立当场!

瞳孔急剧收缩成针尖大小,呼吸在那一刻完全停滞。

他脸上那属于半圣后裔的从容与傲气,在百分之一秒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极致的骇然丶难以置信,以及一股如同潮水般涌上的丶冰冷刺骨的挫败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