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桃花源记》!文画【双传天下】!
翌日,晨光熹微。
文华殿内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庄严肃穆。
蟠龙金柱默然矗立,百官依序而立,只是空气中弥漫的期待与紧张感,远比昨日更甚。
经过昨日《兰亭集序》引发的天地异象与文庙钟鸣。
所有人的目光,已不仅仅是好奇与审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炽热,牢牢聚焦干大殿中央那道从容静立的青衫身影之上。
江行舟,凭藉一卷书法,已证明其已经拥有一殿一阁大学士的根基。
今日,他将迎来殿阁大学士的第二场考核,这关乎他能否更进一步,荣膺二殿二阁的崇高衔职,真正跻身圣朝文官体系的顶尖行列。
御台之上,女帝武明月端坐龙椅,凤眸低垂,看似平静。
但她那微微绷紧的指尖,以及眸光深处一闪而过的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
大周圣朝的文运,似乎正系于殿下这位年轻臣子之身。
五位大儒肃然端坐于考官席,气度沉凝。
尤其是今日的出题人一大周翰林院院君丶大儒郑守常,神色尤为专注。
他面容清瘤,目光却温润如玉,周身散发着一股醇和厚重丶如大地般包容的文华气息,与昨日李文远的锐利深邃截然不同,更显渊博与宽宏。
时辰一到,大儒郑守常缓缓起身,先向御座方向及四位同僚微微拱手致意,声音平和舒缓,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陛下,诸位同僚。」
「昨日,李祭酒以书法之道考校江翰林之根基底蕴,江翰林已以其惊世之作,证明其笔端有神,已能沟通天地文心,可喜可贺。」
「今日,便由老夫僭越,出这第二题,以观江翰林之器识与境界。」
他的目光转向殿中的江行舟,带着长者对后辈的考较与深切的探究之意:「老夫于文道一途,与李兄颇有共鸣。
皆认为大道至简,万象归一。
真正的至理,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事物之中,需见微知着,以小窥大。」
「文道浩瀚,包罗万有。
有时,反而需要从一艺而观全貌,由一叶而见秋色。」
他略微停顿,将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入今日正题:「譬如这画道—一看似与诗词丶歌赋丶经史丶
文章殊途。
实则殊途同归,皆是我辈文人抒发性灵丶寄托怀抱之载体。」
「自古便有书画同源之说,皆是以笔墨为筋骨,以气韵为灵魂,勾勒心中之境,抒发胸中之意。」
「一幅上乘的画作,绝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堆砌,更是作者胸中丘壑丶眼底山河丶乃至毕生学养与精神境界的直观映照!」
大儒郑守常的声音渐渐拔高,带着一种阐述大道真理般的玄妙韵律,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画者,非仅纸上之风景,更是一方世界之缩影!」
「对于画道达到【达府】之境以上的文修而言,作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募形状物。
而是以自身磅礴文气为根基,以精纯笔墨为引信,可于尺素方寸之间,开辟出一方属于自我的小小洞天福地!」
「或三五丈见方,可容纳一座精巧亭台丶幽静楼阁,自成格局;」
「或七八亩方圆,能容一段蜿蜒山川丶一泓清冽流水,意趣盎然!」
「此正所谓胸有乾坤万象,方能化于笔端毫末!
是文道修为与造诣融会贯通的体现!」
最后,大儒郑守常目光灼灼地看向江行舟,语气郑重,朗声宣布了今日的考题:「故而,老夫这第二题,便以画道为引,考较江翰林之心中丘壑一」
「请以笔墨,勾勒出你心中所真正向往的,是何等样的世界?」
「学生领题!」
江行舟拱手躬身,神色依旧平静如水,仿佛早已料到考题不会简单。
他略一思忖,抬头问道,问出了一个关键且实际的问题:「只是————不知郑公,将以何等标准,来判定学生此画能否通过考核?」
郑守常闻言,抚须微微一笑。
他眼中闪过一丝如同昨日李文远般的狡黠与深邃,说出了那个让满殿官员心头再次一紧丶虚无缥缈却又至高无上的标准:「标准麽?自然————是让老夫观之「满意」为止!」
「哗——!」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
窃窃私语声如潮水般涌起!
又是「满意」!
这看似简单二字,实则是最高也最苛刻的门槛!
它考验的已非单纯的技艺,而是画作中蕴含的意境丶格调,乃至与郑守常这位大儒,心灵的深度共鸣!
画作之「意」,玄之又玄,缥缈难捉。
如何能精准投合一位阅尽千帆丶学养深渊的大儒那独特而挑剔的审美与心境?
这比规定具体的题材丶限定的技法,要艰难上千百倍!
然而,江行舟闻听此标准,并未如众人预想的那般蹙眉为难,反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与深思。
他眼帘低垂,眸光内敛,仿佛在识海中进行着高速的推演与抉择。
他心念电转,思绪如飞一寻常传世画作,无论是白石老人的虾趣天然丶板桥先生的竹石风骨,抑或是千里先生的青绿山水,固然皆是画道巅峰的神品。
但若单以画境论,或许可令大儒颔首称妙,赞叹技艺超群,却未必能达到让其内心深处感到「满意」的震撼深度。
在此刻的文华殿,「满意」二字,意味着超越技艺层面的灵魂触动,意味着画作中蕴含的「道」,必须能精准叩响郑守常这位特定大儒的文心琴弦,引发强烈的共鸣。
「画道————文道————心中向往之世界————」
江行舟心中默念,识海中万千念头碰撞,眸光逐渐变得清亮透彻,如同拨云见日。
郑公所言「心中向往之世界」,绝非简单的仙境或壮丽河山,其核心在于直指本心,彰显理想,并需蕴含能与大儒文心相呼应的深刻道韵。
「单以画技之精妙,恐难撼动大儒之心。」
一个清晰的策略在他心中成型,「唯有————以文入画,文画合一!」
「将无尽的文思丶浩然的意境丶乃至对天地至理的感悟,完美融于尺素丹青之中,方有可能创造出足以让郑公满意」的惊世之作!」
刹那间,一个流淌在华夏文脉深处丶传承了千古的永恒意象,如同沉睡的巨龙被唤醒,在他心海中骤然清晰丶大放光明—
《桃花源》!
那是与世无争丶安宁祥和的理想净土!
是自先秦《诗经》中「乐土」向往以降,无数先贤哲人与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丶深藏干灵魂深处的终极向往与精神归宿。
它超越了时空,直指人心对美好生活的普遍渴望。
心念既定,神意自生。
江行舟眸中神光湛然,如星河倒卷,深邃无比。
他周身原本内敛的文气开始不自觉的流转,与这宏大的意象产生共鸣,使得他整个人仿佛都笼罩在一层朦胧的清辉之中。
他朝郑守常及御座方向从容一揖,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学生已有腹稿,请备长卷宣纸,及赭石丶花青丶藤黄丶朱砂丶墨锭数色。」
内侍们早已准备周全,闻令立刻将一应器物恭敬呈上。
宽大的紫檀木案几上,一副洁白如雪丶光滑如缎丶长达数丈的顶级宣纸卷轴被小心翼翼地铺开,肃穆庄严之意瞬间弥漫全场。
江行舟屏息凝神,立于案前,调整呼吸,将心神沉入那片构想中的理想国。
其周身无形文气愈发活跃,竟与案上的纸丶墨丶颜料产生了玄妙的共鸣,空气中响起细微却清晰的文气嗡鸣之声,如同春蚕食叶,又似梵呗低吟。
更奇异的是,大殿之内,众人仿佛感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风拂过面颊,风中竟带着桃花的淡雅清香丶青草的生机气息与湿润泥土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恍如置身春日郊野。
这并非实物,而是画意未成,其境已生的徵兆!
他提笔,饱蘸淡墨,手腕悬空,臂膀稳如磐石,以一种极富韵律感和自然道蕴的笔触,在长卷最右端缓缓勾勒—
先是幽深奇崛的山口,一道清澈的溪流自山中蜿蜒而出,水声潺潺,似可耳闻;
继而两岸桃花林蓬勃展现,枝干道劲,花朵繁密,落英缤纷,随风飘洒入溪流之中。
其笔意空灵超脱,疏密有致。
寥寥数笔之间,山石的厚重丶流水的灵动丶桃林的绚烂已然跃然纸上。
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入口图景,仿佛要将观者的心神都吸入那未知而美好的画中世界。
随即,他换过一支更细的狼毫,蘸取赭石精妙地勾勒山石的自然肌理与阴阳向背。
又以花青调入淡墨,层层渲染出溪流的清澈深度与流动之感,再以胭脂点缀花蕊,藤黄烘托花瓣,朱砂略染霞光。
霎时间,画卷入口处的桃林变得生机盎然,光华流转,花色浓淡相宜,宛若一片云蒸霞蔚的锦绣屏障。
接着,他笔锋更细,心念更专,以精妙入微的工笔技法,干山壁藤萝缠绕丶苔藓遍布的细微处,小心点染出一处「仿佛若有光」的狭窄洞口。
那一点微光,处理得极其精到,既不过分明亮刺眼,也不过于晦暗不明。
在画面上显得无比神秘而充满希望,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引人深入探究的强烈吸引力,堪称点睛之笔。
画至中段,他笔锋陡然一转,气势开阔,境界豁然开朗!
流畅自如的线条与明快温暖的色彩奔涌而出,描绘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平坦开阔丶阡陌纵横的土地,整齐俨然丶檐牙高啄的屋舍,肥沃丰饶丶稻浪翻滚的田地,清澈如镜丶鱼翔浅底的池沼,以及往来耕作丶桑麻鸡犬相闻,人人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怡然自乐神情的乡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丶美池丶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中的传神句子,在此刻化为了鲜活生动丶充满温度的画面。
整个场景弥漫着人间至美的安宁丶富足丶和谐与生生不息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孩童的嬉笑丶老人的闲谈丶春米织布的生活之音。
他并未停笔,继续以叙事性的笔法,描绘了桃源中乡民们,发现外来渔夫时纯朴自然的惊讶丶「热情好客」的真诚丶「设酒杀鸡作食」的盛情款待,他们向来客谈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脸上的淡然丶超脱与对现世安宁的珍惜。
人物的神态捕捉得惟妙惟肖,情感真挚动人。
最后,画卷末端,笔意再转。
以渔人辞去时的不舍丶归途「处处志之」的急切,以及后人「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怅惘丶
迷蒙与无限的遐想空间收尾。
此处墨色渐淡,景物渐虚,似有云雾笼罩。
为这方偶然一现的净土留下了无尽的馀韵和永恒的追思,深化了画作的文道意境。
整个作画过程,江行舟气韵沉静,呼吸与笔触同步。
他心神仿佛已完全沉浸在那片由他亲手创造和守护的精神净土之中。
人与画合,意与境融,达到了极致的忘我状态。
画成,笔歇!
整幅《桃花源图》长卷顿时流光溢彩,光华内蕴。
画中景物竟似在微微流动呼吸,浓郁的文气与祥和安乐之意几乎要破纸而出,弥漫整个文华殿。
画纸之上,隐隐有桃花虚影摇曳,溪流之声潺潺,更有祥瑞之气如轻烟般袅袅升起!
然而,这惊世画作还未最终完成。
江行舟移步至画卷左端预留的大片空白处,重新取过一支大小适宜的狼毫笔,饱蘸浓黑亮润的墨汁,深吸一口气,开始题写那篇与画境完美契合的,华夏千古不朽诗文。
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字字珠玑,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理想世界的理解与向往。
文气与画意在此刻水乳交融,相互激发,彼此升华,使得整幅作品的内涵与才气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画题赫然乃是四个古意盎然丶气韵生动的大字一「《桃花源记》!」
正文随之如清泉般流淌而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最后一字「者」的笔锋稳稳收住。
江行舟轻轻将笔搁干一旁的青玉山形笔搁之上,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微响,为这场文道丶画道的巅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沉静,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仿佛被施了定身术,目光痴迷地锁定在那幅长卷之上。
心神彻底沉浸干画境与文意共同构筑的宏大丶祥瑞丶安宁而又带着一丝永恒怅惘与思辨的精神世界里,久久无法回神,甚至不忍呼吸,生怕惊扰了那片画中的净土。
那画卷之上,光芒逐渐内敛,复归于朴素的纸墨,但任谁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与盎然生机。
一件不仅具有至高画道价值,更蕴含至强「守护」丶「净化」与「理想」之意的文道至宝,已然诞生!
其品阶,绝不在昨日《兰亭集序》之下!
就在江行舟手中那支狼毫笔轻轻搁置于青玉笔搁之上,发出清脆微响。
最后一缕精纯文气彻底融入画卷的刹那异变陡生!
「轰隆隆——!」
文华殿外,原本澄澈如洗丶碧空万里的天空,竟在瞬息之间骤然赔淡!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泼洒下漫天墨汁,滚滚乌云如万马奔腾。
从四面八方翻腾汇聚,顷刻间吞噬了烈日光辉,使得白昼沦入昏暝!
那沉闷的雷声并非来自九霄云外,反而像是从大地脉络深处丶从虚空裂隙之中轰鸣传来。
如同太古神人擂动战鼓,声波实质般撞击着殿宇的梁柱与窗棂,震得琉璃瓦簌簌作响,地面微颤!
一道刺目欲裂丶粗如殿柱的银色电,携带着天地间至阳至刚丶审判万物的无上威严,毫无徵兆地撕裂了阴沉如铁幕的天穹!
其目标诡异地避开了殿中芸芸众生,竟似被画卷中那股刚刚成型的丶宏大意境所散发的无形引力牢牢牵引,不偏不倚,直劈文华殿那巍峨的金顶!
「天雷...」
有侍卫本能地惊呼,但声音瞬间被雷音吞没。
然而,预想中殿毁梁摧丶碎瓦横飞的景象并未出现。
那道蕴含毁灭性能量的天雷,在触及殿顶璀璨琉璃瓦的瞬间,竟如同穿透水幕幻影般毫无阻碍地透顶而入。
其狂暴无匹的势头精准无比地丶狠狠劈在了那幅刚刚完成,墨迹未乾的《桃花源记》长卷之上!
「轰——!」
雷光轰然炸裂,极致的光明吞噬了一切,将大殿内每一张惊骇欲绝的面容丶每一寸空间都映照得一片惨白,纤毫毕现!
恐怖的雷霆能量瞬间将画卷吞没!
然而,匪夷所思丶堪称神迹的一幕发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