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流量下水道,怎么越摆越火了> 第201章 流量下水道+T0,屠热度榜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1章 流量下水道+T0,屠热度榜不(1 / 2)

“……”

不吹不黑,章戈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T0顶流,出道以来,从未饰演过硬汉角色。

尽管在他漫长的长红演艺生涯中,饰演过不少古装武侠、仙侠类的角色,也有打戏,...

雪还在下,但那束光没有熄。

小陆合上文档,起身走到窗边。阳光已经爬上对面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出一片银白。他忽然想起昨晚做的梦??不是关于电影,也不是关于审查或流量,而是童年时老家村口的露天电影。那时候全村人搬着板凳围坐在晒谷场上,银幕是两根竹竿撑起的白布,放映机嗡嗡作响,胶片在齿轮间缓缓转动,发出轻微的咔嗒声。一个战士站在战壕里,回头对战友说:“等仗打完了,我请你吃饺子。”全场哄笑,连最严肃的村长也咧开了嘴。

那时他还不懂什么是真实,只觉得那个画面特别暖。

手机震动,是魏莉莉发来的消息:“《他们的名字》播放量破八千万了,有三百多个基层单位主动联系我们要素材,想在年会上播放。”后面附了一张截图:某派出所的民警们集体起立,面对屏幕中浮现的一个个姓名默哀;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手捧蜡烛,在操场上拼出“谢谢”两个字;一家医院的护士长把名单打印出来贴在值班室墙上,旁边写着:“我们记得。”

小陆盯着那条消息看了很久,手指悬在键盘上,最终只回了一个字:“好。”

办公室门被推开,彭树良拄着拐杖走了进来,身后跟着方盛。方盛穿着一身旧军装式样的戏服,脸上还带着高原留下的红斑,眼神却亮得惊人。

“你真打算这么干?”彭树良把拐杖靠在墙边,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件,“这是广电总局刚下发的‘现实题材创作引导意见’草案。里面有句话写得很微妙:‘鼓励以艺术化手法处理敏感内容,避免过度渲染牺牲与苦难。’”

小陆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又是换汤不换药。什么叫‘艺术化手法’?把血抹掉就是艺术?把哭声剪掉就是正能量?”

“他们怕的是情绪失控。”魏莉莉不知何时也到了,站在门口摘下围巾,“一旦观众开始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牺牲’,问题就不再是电影本身了。”

“可如果我们连呈现都不敢,谁来追问?”方盛声音不高,却像铁锤砸在桌上,“我在昆仑山上拍那场戏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那位老兵说的话??‘我是背着战友走下山的人’。我不是在演英雄,我是在替他们活着的人说话。如果连这点话都不让说,那我们拍电影到底是为了什么?”

房间里一时寂静。

小陆缓缓坐下,打开电脑,调出一段未公开的幕后花絮:那是《黎明之前》拍摄间隙,一位群演老兵在休息时默默整理阵亡角色的遗物道具。他把一枚生锈的军功章放进一个小木盒,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轻轻压在下面。导演喊他去补妆,他摆摆手:“让我再坐一会儿,这孩子……长得像我儿子。”

这段footage被剪辑团队标记为“情感过载,建议删除”。

小陆点了播放键,画面静静流淌。没有人说话,只有投影仪风扇低沉的嗡鸣。

“这就是我们要守护的东西。”小陆关掉视频,抬头看着三人,“不是宏大叙事,不是口号宣传,就是一个父亲看着另一个死去的年轻人时,眼里闪过的那一秒恍惚。”

魏莉莉深吸一口气:“所以‘全民观影夜’第二季,你要继续推?”

“不止。”小陆站起身,拉开抽屉,取出一张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红点,“第一轮我们覆盖了九十七个县城,这次我要做三百场,深入西部牧区、边境哨所、海岛渔村。我们要让那些从未进过电影院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银幕上。”

“资金呢?”彭树良问。

“《无双2》预售票房的5%已划入‘真实之舟’专项账户,另外还有两百多位网友自发众筹,最高一笔捐了二十万,留言写着:‘我妈妈是环卫工,她不该觉得自己卑微。’”

方盛忽然笑了:“你知道现在网上怎么说你吗?说你是‘流量下水道’,专捡没人看的破烂故事,结果越摆越火。”

“那就让他们继续骂。”小陆也笑了,“反正我们本来就不在乎流量逻辑。他们用算法推爆款,我们用人眼传真心。”

会议持续到傍晚。计划最终敲定:“真实之舟”第二季命名为“回家之路”,主题聚焦普通人的归途??农民工返乡、戍边军人探亲、支教老师离岗、消防员休假见newborn孩子的第一面……所有素材均来自“拾遗行动”过去三年收集的民间影像,其中七成创作者是首次拿起手机记录生活的人。

临散会前,彭树良留下一句话:“昨天我去了一趟资料馆。那个1976年的胶片,他们同意正式收录了。条件是……必须加上一段说明词。”

“你说。”

“‘本片由民间抢救修复,原始母带曾于1983年被列为禁存品。’”

小陆点头:“可以。但要在说明之后加一句:‘2024年1月,经公众呼吁,重见天日。’”

风雪再次席卷高原。

昆仑山脚下的临时营地里,《黎明之前》最后一场戏开拍。场景是一座坍塌的边防哨塔,主角在爆炸后爬行数百米,只为把一份边境异常报告送出信号区。剧本原定他在成功发送信息后微笑闭眼,象征任务完成、灵魂安息。

但方盛提出修改:“他不该笑。他应该哭。因为他知道,这份报告也许能救别人,却再也救不回自己死去的兄弟。”

导演沉默良久,点头同意。

拍摄开始。方盛全身涂满泥浆与假血,在零下二十度的地面上一次次匍匐前进。摄像机跟拍,镜头晃动得厉害,如同战地纪实。当他终于将卫星电话塞进雪堆中的信号增幅器时,双手已经冻僵,指甲裂开渗血。他按下发送键,然后缓缓转头望向远方雪山,泪水瞬间结冰。

“卡!”副导演喊停。

没人起身。整个剧组静默伫立,仿佛仍置身于那个不存在却又无比真实的战场。

三天后,粗剪版送审。国家电影局组织专家评审会,现场气氛紧张。有人指出影片结尾过于悲情,建议增加一段“上级嘉奖通报”作为收尾,以体现“正向激励”。

小陆拒绝了。

“这不是需要被奖励的故事,”他在答辩会上说,“这是需要被记住的故事。我们不需要用表彰来证明牺牲的价值,就像不需要用掌声来证明母亲爱孩子一样。”

评审团陷入长时间讨论。最终,影片以“个别镜头需适度弱化视觉冲击”为由通过审查,其余内容全部保留。

消息传来当晚,小陆独自回到办公室,打开了那个铁盒。他取出《春苗计划实录》的硬盘,插入读取器。画面亮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赤脚医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偏远村庄接种疫苗。其中一个女医生意外滑倒,摔断了腿,仍坚持让同伴抬着她走完最后十里路。村民围着她哭,她说:“别怕,针我都带来了。”

他看得入神,直到手机响起。

来电显示:陈志明。

老人声音沙哑却清晰:“我听说你们要把那卷1976年的片子放出去了?”

“是的,下周‘真实之舟’首映,它会作为开场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