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流量下水道,怎么越摆越火了> 第202章 ‘把耳朵捡起来,把耳朵捡起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2章 ‘把耳朵捡起来,把耳朵捡起来(2 / 2)

全场寂静。有人低头抹泪,有人攥紧拳头,更多人只是静静看着,仿佛在她脸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结束后,一位年轻人站起来提问:“阿姨,您恨吗?”

老人摇头:“不恨。我只是希望,以后的孩子们别忘了,这片土地也曾由一双双粗糙的手撑起来过。”

这句话被录下来,传上网,短短半天转发百万。有网友评论:“我们总在追星辰大海,却忘了脚下踩着的是谁铺的路。”

风波随之而来。某权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质疑“片面呈现苦难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个别社交平台对部分内容限流;甚至有匿名信举报“拾遗行动涉嫌收集敏感口述资料”。

压力如山而至。彭树良再度拄拐来访,神情凝重:“总局有人打招呼,说要对‘证言’项目进行专项评估。理由是‘涉及历史记忆重构风险’。”

“重构?”小陆冷笑,“我们只是把原本就存在的东西摆出来,谁在重构?是他们看不见,还是不想看见?”

“你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彭树良叹了口气,“问题是,一旦被定性为‘意识形态隐患’,整个体系都会受牵连。‘青年扶持计划’可能叫停,‘真实影像基金’会被审查,连那些素人导演都会受影响。”

会议室陷入沉默。魏莉莉咬着嘴唇,方盛握紧拳头,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不是一部片子能不能播的问题,而是刚刚点燃的火苗会不会被强行掐灭。

三天后,小陆做出决定:暂停公开发布,但不停止采集。所有新收录的口述资料将以“私人档案”形式加密存储,并同步备份至海外学术机构合作数据库。同时,启动“暗流计划”??将精选片段转化为音频剧、广播稿、街头艺术装置等形式,在社区、校园、地铁站等非传统空间悄然传播。

“他们管不了每一张嘴。”小陆在内部会议上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我们就还能讲下去。”

冬天再次降临。

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北方大地。

而在南方海岛的一所小学礼堂里,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台老旧DV争论不休。

“我要拍阿公修船!”

“不行,上次轮到你了,这次该我拍妈妈卖鱼!”

“那我们一起拍!就叫《海边的日子》!”

老师笑着调解,最终决定每人五分钟,组成一部合集。孩子们欢呼雀跃,立刻分头行动。有个小男孩蹲在码头边,举着DV对准正在补网的老渔民:“阿公,你说句话呗?”

老人抬起头,满脸皱纹里嵌着海风刻下的痕迹,缓缓道:“我这辈子没说过啥重要的话。但今天你拍我,我就觉得,maybe我也算个人物了。”

这句话被录了下来,后来成了《海边的日子》的开场白。

同一时刻,西部某偏远乡镇卫生院,一名护士利用午休时间录制短视频。她穿着白大褂,背景是简陋的输液室,声音平稳却有力:“我是李文娟,今年四十五岁,做了二十年乡村护士。我没有职称,没有编制,工资每月两千八。但我治好了三百一十七个病人,接生过六十八个孩子。我不伟大,我只是不想看着他们死。”

视频上传后迅速爆红。网友发现,她在十年前非典期间曾自愿前往疫区支援,却因“身份不符”未被列入表彰名单。“我们欠这样的人一句谢谢。”一条高赞评论写道。

小陆看到这条视频时,正在飞往西藏的路上。飞机穿越云层,舷窗外星光点点。他打开笔记本,继续撰写《燎原志》的终章:

>曾经,我们认为影响力来自热搜榜首的名字。

>后来才懂,真正的力量藏在无人知晓的角落。

>一个母亲喂孩子吃饭的画面,

>一位老人清扫街道的身影,

>一群孩子举着手机说“我要讲故事”……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

>正在重塑这个时代的目光。

>

>我们不曾战胜什么,

>我们只是让更多人相信:

>即使卑微如尘,

>也有权利在光下留下足迹。

落地拉萨后,他直奔高原拍摄基地。《黎明之前》续集已进入筹备阶段,这一次,剧本完全由一线戍边官兵参与编写。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戏剧反转,只有真实的巡逻日志改编而成的二十四小时生死记录。

方盛已在现场等候。他指着远处雪山说:“昨天哨所传来消息,有个新兵看了第一部电影,写了封信给我。他说,‘以前我觉得当兵是为了报国,现在才知道,也是为了不让别人白白牺牲’。”

小陆望着那片亘古不化的白雪,轻轻点头。

他知道,这场战役永远不会结束。

但也永远不会再熄灭。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