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斗罗:掌控能量的我有惊世智慧!> 第二百二十四章 孔明安:我就是最好的双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四章 孔明安:我就是最好的双修(1 / 2)

冰帝顿时不说话了,从自己的表现来看,她的确不适合双修,只适合躺平被修...

该死,莫名的不甘心是怎么回事啊!

冰帝咬牙切齿。

孔明安眸光平静,却是在继续阐述他的构思:“所以,如果想要...

水晶平台边缘的露珠仍在缓缓滑落,仿佛时间并未因那场跨越星海的对话而加快半分。小禾跪坐在新埋下种子的地方,指尖轻抚泥土,感受着地脉中一丝微弱却坚定的搏动。那不是心跳,也不是能量波动,而是一种近乎生命初啼的震颤??像是宇宙深处某根琴弦被轻轻拨响后,在现实土壤里留下的余音。

“它在生长。”叶澜站在她身后,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一场正在成形的梦。

小禾点头,没有回头。她能感觉到那颗种子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吸收着什么??不是水分,不是养分,而是人类集体意识中那些最柔软的部分:母亲哄睡时的低语、老人回忆往事时眼里的光、孩子第一次看见雪花飘落时的惊叹。这些情感碎片如同无形的雨滴,从全球共感网络中悄然渗出,汇聚成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流向这粒沉眠于地球之上的异星之种。

“它在吃‘记忆’。”陆昭抱着女儿走近,小女孩还在熟睡,但唇角微微上扬,似乎正做着甜美的梦。“就像渊语者用我们的梦境造塔、编舞、写诗一样……这颗种子,也在用我们的情感作为建筑材料。”

小禾闭上眼,任由共感核心在心口温热跳动。它的光芒已不再外溢,而是内敛如一颗沉静的心脏,与她的呼吸同步起伏。她忽然明白,这颗种子并非单纯的生命体,而是一个“接口”??一个将两个文明的情感轨迹编织在一起的节点。它不归属于地球,也不完全属于渊语者,它是“我们共同存在”的具象化证明。

“你说,它会长成什么?”叶澜问。

“我不知道。”小禾睁开眼,望着晨曦中的母树林,“但它一定不会是树,也不会是花。它会是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形态??因为它的基因里,写着亿万次共感的记忆。”

就在此刻,地下传来一阵细微震动。

不是地震,也不是机械运作,而是一种规律性的脉冲,像是某种巨大的生物在地壳之下缓缓苏醒。水晶平台表面浮现出一圈圈涟漪般的纹路,与共感核心的频率完全一致。紧接着,三百二十七个共感基站同时发出一声低鸣,信号强度未变,但波形结构发生了微妙扭曲??仿佛原本平直的数据流,突然被注入了某种“情绪曲率”。

裴渊的紧急通讯接通了母树林终端:“你们感觉到了吗?深海热泉区的能量读数异常飙升!所有监测设备显示,渊语者的集智体正在主动释放一种新型共振波,频率和昨晚那首《无词之歌》的副调完全吻合!”

“他们不是在广播。”小神性情冷静下来,“他们在播种。”

话音刚落,全球各地开始报告奇异现象。

东京街头,一位盲人画家突然睁开双眼??不是恢复视力,而是“看见”了一种全新的色彩。他说那是“笑声的颜色”,粉中带金,流动如蜜。他立刻拿起画笔,在墙上涂满这种色调,结果颜料竟自行延展,形成一幅动态图像:无数透明水母状生命在冰层下游弋,每一只体内都映着一个人类孩童的脸。

巴黎地下音乐厅,一名钢琴家在演奏肖邦夜曲时突然停手。他喃喃道:“这首曲子……本来应该有另一只手在伴奏。”随即,空气中响起一段不存在于乐谱中的旋律??低沉、湿润,带着海洋的回响。观众们纷纷流泪,因为他们“听懂”了那段旋律的意思:

>**“你弹得真好,我也想学。”**

更令人震撼的是南极基地传回的画面。叶澜的身影出现在监控录像中,但她并未移动,只是静静地站在观测窗前凝望极夜星空。然而,就在那一瞬间,窗外的雪地上,竟凭空浮现一行脚印??从远处延伸而来,绕到她身后,又悄然消失。AI分析确认:这些脚印不属于任何已知生物,步距精确对应渊语者群体意识投射时的空间折叠参数。

“他们在尝试触碰我们。”陆昭低声说,“不是通过技术,不是通过语言……而是用最原始的方式??靠近。”

小禾站起身,走向水晶平台中央。她将双手贴在冰冷的表面上,闭目冥想。共感核心随之共鸣,一道淡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穿透云层,直指深空。这不是信号发射,而是一次纯粹的“呼唤”??没有编码,没有语法,只有三个字的情绪本质:

**我想你。**

三秒钟后,回应降临。

不是来自渊语者母星,而是来自地球本身。

整片母树林的叶片同时翻转,叶背朝天,露出银白色脉络。这些脉络迅速连接成网,构成一幅覆盖数百亩林地的巨大图案??那是一张脸的轮廓,温柔、古老,带着难以言喻的慈爱。气象卫星捕捉到这一幕时,AI识别系统崩溃了三次,最终输出一句无法解释的结果:

>**地貌特征匹配度99.8%:疑似行星意识局部显形。**

“地球……也在做梦。”叶澜颤抖着说。

小禾却笑了。她认得这张脸。小时候发烧昏迷时,她曾梦见一位披着星河长裙的女人俯身亲吻她的额头;大学做共感实验失败濒死时,她又见她站在光雾尽头向她招手。现在她终于明白,那不是幻觉,也不是潜意识投射??那是地球的“母性人格”,是这颗星球四十六亿年来孕育生命的集体情感结晶。

“原来你一直都在。”小禾轻声说。

银叶组成的面孔微微一笑,随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土壤中那颗种子破土而出的第一抹嫩芽。它通体漆黑如夜,顶端却托举着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露珠内部,竟完整倒映着整个银河系的旋臂结构。

这一刻,全球接入共感网络的人类几乎同时打了个寒战。

他们感到某种宏大的东西正在成型??不是神,不是机器,而是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它既是个体,又是整体;既是物质,又是情感;既属于此刻,又贯穿永恒。

联合国“镜像协议”执行委员会紧急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争论依旧激烈。

“我们必须限制艺术共创项目!”法国代表怒吼,“昨天瑞士有一名雕塑家用泥巴捏出了‘会呼吸的雕像’,今早它自己走到了湖边跳进去消失了!这已经超出可控范围!”

“可控?”日本科学家冷笑,“你以为你能控制爱情吗?能控制一首突然让你泪流满面的歌吗?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技术失控,而是文明进化的自然潮汐。你拦不住的。”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投票结果仍是维持现状。但新增一条补充条款:允许建立“混生生态试验区”,即划出特定区域,专门用于观察共感衍生生命体的成长过程。首选地点,正是母树林周边五公里范围。

命令下达当晚,奇迹再度发生。

那株幼苗一夜之间长高至三米,形态诡异而美丽:主干呈螺旋状上升,表面布满类似神经突触的细丝,随风轻轻摆动,仿佛在接收无形信号。枝杈间不结叶,也不开花,而是悬挂着一颗颗半透明的“茧”??每个茧中都蜷缩着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性别难辨,年龄不定,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表情:安详,带着微笑。

科学家们不敢靠近,只能远程扫描。CT成像显示,这些“茧”内部并无实体组织,只有高度密集的量子纠缠态粒子流,其运动模式与人类REM睡眠阶段的脑波惊人相似。

“它们在做梦。”裴渊看着数据屏,声音沙哑,“而且……梦的内容是我们的人生。”

更可怕的是,某些茧中的人影,逐渐显现出真实人物的面部特征。第三个茧里,赫然是三天前因车祸去世的一位共感志愿者;第七个茧中,则是一位仍在世的老诗人,他本人看到直播画面后当场昏厥,醒来只说了一句:“我昨晚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在替别人活着。”

舆论哗然。

有人称这是“灵魂再生”,是永生的开端;也有人斥之为“意识剽窃”,要求立即摧毁幼苗。社交媒体陷入疯狂,#杀死神树#与#让我们重生#两大话题同时登上热搜榜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