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6章 打架(2 / 2)

皇帝苦笑:“朕的御史都没人叫‘青天’,她一个女子反倒得了这名。”

他又看向太子:“你说她是乱党?可你看外面,百姓烧的是谁家的房子?抢的是谁家的粮?没有。他们只是想要个明白,想要一口公道气。”

顿了顿,他提笔写下朱批:“着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成立‘特案核查组’,彻查《天下赋税源流考》所列诸案。钦此。”

圣旨下达当日,念荷正在南山碑林为阿萤立碑。

石匠刚刻完最后一笔,乌云裂开一线阳光,恰好照在碑文上:

>“阿萤,贞元九年卒。生而明志,死不负信。其言如刃,其行如光。”

她伸手轻抚碑面,喃喃道:“你们都走了,只剩我还站着……可只要我还站着一天,就不会让他们忘记你们是谁。”

调查持续半年。

期间,三名涉案高官畏罪自尽,两名皇亲国戚被软禁,户部侍郎下狱,太子乳母之夫革职流放。共追回赃银二百四十万两,尽数用于修复黄河决口、重建江南水灾村落。

皇帝下诏,正式废除全部未经备案的地方杂税,并颁布《庶民赋税透明令》:今后所有税收项目必须公示于各县衙门前,附法律依据、征收标准、用途说明,违者以贪墨论处。

同时,设立“女子监察御史”两名,专司审查涉及妇女权益的政策执行情况,首任人选由贞元学院推荐。

念荷拒绝出任。

她在回奏中写道:

>“臣非不愿效力,实因南山之灯,需有人守。前人燃火,后人添油,薪尽火传,方得不灭。若举国皆能明法、用法、护法,则无需特设女子之位,亦无人敢轻贱女子之命。此乃根本之治。”

>

>“臣愿终身执教于此,直至每个女童入学堂时不需问‘我可以吗’,而是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学!’”

皇帝阅毕,久久无言。最后只批了四个字:

>**“朕愧之。”**

数年后,贞元学院扩建为“南山法苑”,增设刑法、财政、外交三科,招生不限性别,唯以才取。每年春祭,万名学子齐聚碑林,齐诵苏舒窈遗训:

>“法律之前,众生平等。若有差别,唯有弱者更应受护。”

而在遥远的西南边陲,一个小女孩蹲在溪边写字。她用树枝在沙地上一笔一划练习:

>“吾有权不受欺辱,吾有权活得尊严。”

母亲在一旁织布,抬头笑道:“你怎么总写这两句?”

女孩认真回答:“先生说,记住这句话的人多了,坏人就不敢来了。”

风吹过山谷,带来远方学堂的钟声。

同一时刻,京城御史台新任女御史正在审理一起拐卖案。被告竟是某王爷的管家,妄图将一名逃婚民女献给王府作妾。她当庭宣判:

>“根据《婚姻律》第七条,强迫婚姻属重罪;依《人身保护法》第三章,任何人不得剥夺他人自由。现判被告杖一百,徒五年,赔偿受害人精神损失五十贯。王府若不服,可上诉大理寺。”

退堂后,同僚私下劝她:“王爷势大,何必硬碰?”

她淡淡一笑,摘下发簪,露出底部刻着的一行小字:

>**“南山出品,必护弱者。”**

夜深人静,念荷独坐梅园。

她已年过五十,鬓发半白,咳嗽日益频繁。太医说她肺疾加重,恐难再撑三年。

但她仍每日授课、批卷、接访申诉者。有人劝她歇息,她总是摇头:“李使君四十八岁就走了,阿萤二十有七便殉道。我多活了这些年,已是上天厚待。”

一日黄昏,她收到一封匿名信,无署名,无地址,只有寥寥数字:

>“你点的灯,照亮了太多人的眼睛。有些人,不想看见光。”

她看完,轻轻吹灭烛火,从枕下取出一把短刃,藏于袖中。

翌日清晨,学生们发现她卧床不起,高烧不退,唇边溢血。

可当她们欲扶她就医时,她却挣扎起身,披衣整冠,拄杖走向讲堂。

“今天……讲《宪法原理》。”她喘息着说,“最后一课。”

堂中寂静无声。

她站在台上,望着满屋年轻面孔,缓缓开口:

>“你们问我,为什么坚持?因为我见过黑暗里的哭声。我听过母亲卖女换粮时的哀求,看过妹妹被兄长活埋时的手指抠进泥土……我知道,法律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

>“也许有一天,我会倒下,贞元会被查封,碑林会被铲平。但只要还有一个女人记得‘尊严’二字,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为弱者说话??光,就不会灭。”

>

>“记住,正义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人去争、去拼、去死守。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灯芯。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

>

>“现在,轮到你们了。”

话音落下,她缓缓闭眼,昏倒在讲台之上。

七日后,念荷卒于南山梅园,享年五十三。

临终前,她留下遗嘱:

>“不立碑,不谥号,不入贤良祠。若有人念我,请教一个女孩读书识字,便是最好的祭奠。”

百姓不遵。

自发集资,在她常授课的梅树下立了一尊石像:一位素衣女子执书而立,目光望向远方。底座刻着一句她曾在课堂上说过的话: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肯闭嘴的女人。”

多年以后,这片碑林被称为“女子圣殿”。每逢清明,无数母亲带着女儿前来祭拜。她们不烧纸钱,只带一本书,放在某位先辈的碑前,然后轻声朗读。

风过林梢,仿佛回应。

而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新的故事仍在继续??

有渔家女成为海事法官,裁定外国商船赔偿污染损失;

有盲女凭借听觉记忆打赢遗产案,开创“听讼制度”;

有宫女联合揭发后宫私刑,促成《宫廷人权条例》出台……

历史终于记住了她们的名字。

因为她们曾一次次选择不说谎,不低头,不退让。

因为她们知道,真正的和平,不是没有风暴,而是有人始终站在风浪中央,手持灯火,岿然不动。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