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
郑昊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雨中的厂区。工人们撑着伞,陆续进厂,没有人因为下雨就迟到。
“郑厂长,评选团九点到。“王师傅推门进来,“财务报表都准备好了,就等他们来看。“
“嗯。“郑昊点点头,“让财务室把账本都摆出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咱们的账,经得起任何检查。“
九点整,评选团准时到达。
今天孙主任的脸色比昨天温和了些,但依然保持着严谨的态度。
“郑厂长,今天我们主要看财务数据和发展规划。“孙主任开门见山,“你们的生产经营情况,我们需要详细了解。“
“没问题。“郑昊带着他们来到会议室,“这是我们去年和今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还有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所有数据都有原始凭证,您随时可以核对。“
会议桌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厚厚的账本、报表、凭证。
那个财务干部眼睛一亮,立刻坐下来翻看。
“1982年全年营收......“他推了推眼镜,“468万?“
“准确说是468万7千元。“郑昊说,“其中拖拉机销售收入278万,汽车销售收入126万,电视机销售收入54万,其他收入10万7千。“
“净利润呢?“
“78万3千元。“郑昊说,“利润率16.7%。“
财务干部愣了一下,这个利润率在乡镇企业里算是相当健康的。不高不低,说明企业既有盈利能力,又没有暴利嫌疑。
“成本构成怎么样?“他继续问。
“原材料成本占60%,人工成本占18%,设备折旧和维护占8%,管理费用占6%,其他成本占8%。“郑昊对数字了如指掌,“详细的分类账在这里。“
财务干部接过账本,一页页翻看。
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不是因为有问题,恰恰相反——是因为太规范了。
每一笔收入都有发票,每一笔支出都有凭证。采购、销售、工资、奖金,记录得清清楚楚。甚至连给村卫生所捐赠的药品,都做了详细的账务处理。
“这个......“财务干部抬起头,“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么规范的?很多国营厂都没这么清楚。“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财务制度。“郑昊说,“我们的财务主管是从县财政局请来的退休干部,专门负责建章建制。我的要求就一条:账目必须清楚,经得起任何检查。“
孙主任也拿起一本账,随机翻了几页。
“这笔支出,“北京专家咨询费3000元“,是什么?“他问。
“去年我们遇到一个技术难题,请了北京的专家来指导。“郑昊解释,“往返路费、住宿费、咨询费,一共3000元。这里有专家的签字和收据。“
孙主任翻到后面,果然有详细的记录和凭证。
“再看这笔,“村小学捐赠课桌椅,8000元“。“
“我们给村小学捐了一批新课桌椅。“郑昊说,“虽然是捐赠,但也做了账务处理。这样将来如果有人质疑资金去向,我们能拿出证据。“
孙主任点点头,心里越来越认可这个年轻人的做事方式。
账目清晰、制度规范、有理有据。这哪里是个乡镇小厂,简直比很多国营大厂还要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