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5章发现石油(第2/2页)
孔文侃率军回到巴士拉后,朝廷又来了第二道旨意,升孔文侃为瀚海路都统,升副师长洪运筹为瀚海师师长。
杨文广在巴士拉带人筑城时,发现周围盛产石油,想起国内可以用石油蒸馏出轻油、重油,皆有妙用,觉得总算找到一个给瀚海路带来财路的资源。
李愬得到杨文广的报告后,想起当初巴格达之战,黑衣大食就是用石油作为武器,这里盛产的石油确实可以作为一项资源。李愬赶紧命人到国内招商,并聘请一些勘探专家,来瀚海路找石油。
国内的石油大亨罗飞来听说巴士拉一带有石油,赶忙带着一帮人员来这里勘探,发现附近石油蕴藏量很大。勘探人员听说波斯湾南岸一带有不少地方冒石油,赶忙跑去现场查看,发现波斯湾南岸一带石油储量更大,是国内的几十倍。
罗飞来想,以前国内油少,石油提炼的轻油只能用来做灯油,既然波斯湾这边的石油这么多,何不搞出一些轻油炉灶,居民可以用轻油烧火做饭,比烧煤更好。
罗飞来说干就干,在海州建了一个大型的炼油厂,把波斯湾采出来的石油用大船源源不断运回国内,在海州的炼油厂进行提炼。罗飞来还在夏原建了一个轻油炉灶厂,专门生产轻油炉,还到处打广告,说轻油炉烟少,煮饭方便。
由于波斯湾一带储油量大,开采成本低,海州炼油厂提炼的轻油价格下降了不少。夏原、扬州一带的富户,觉得轻油炉煮饭确实更方便,轻油虽然比煤炭、木材贵一点,但是烟少,用起来方便,就有很多家庭使用轻油炉。
人与人都有攀比之心,觉得家里使用轻油炉,就是有钱有地位的象征,但凡家庭富裕一些的,都开始换用轻油炉,使用轻油炉煮饭成为大城市的一种时尚。
李愬等人发现,发展采油业真好,啥都不用干,就可以坐着收税。李愬和杨文广前些年为了发展经济愁的半死,现在总算找到一个财路,路的财政也改善了不少,修建宏威府也舍得砸钱了。
至于宗教方面,李愬和吕元膺主打一个去中心化,把哈里发长期囚禁在巴士拉,不再让其接触其他人。各地的大食教只能在本地发展,不允许有权力很大的宗教领袖,各寺相互独立,统一服从各郡、领民政部门的管理。
李愬也严格贯彻朝廷划界管理的政策,给各郡划出边界,瀚海路的夷人只得在本郡活动。很多夷人反应要去一些宗教圣地朝觐之类的,李愬正想去中心化,哪里肯允许,让各地的夷人在本郡找个重要的寺庙叩拜一下就行。
为了这个事,官民之间也是交涉了很多次,李愬认为,这些人一旦借着朝觐之名相互串联,在一些宗教领袖的鼓动下,非常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暴乱。
当初,那个腐朽的哈里发,一句要求巴格达人参加圣战,就有好几万无脑百姓与唐军死拼。李愬决不允许这些人,借着宗教之名,再搞出什么幺蛾子。
李愬最后下了狠心,对外宣称,但凡有夷人闯关出郡的,不管是什么理由,全部抓起来送到苏伊士修运河。夷人信教自由,官府不干涉,但是官府的规定,瀚海路的夷人必须遵守,否则就采取强硬措施。
人就是这样,你硬他就软,你软他就硬,最后夷人们被迫接受现实,只能在本郡活动,远程朝觐之事也就中断了。
吴元济率军返回开罗时,朝廷的圣旨早已到了,交给了留守开罗的副将郁景斌手里。
圣旨里明确,吴元济提升为从三品的穆庭路代总督,镇东军其他将领不动,全军驻扎在开罗一带,作为第三波进攻的兵力。穆庭路目前辖区范围为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三地,划为6个郡,待第三波征服行动以后,再进一步扩大。
圣旨里还要求,吴元济要兼管开罗造船和修建苏伊士运河事宜,统筹调配穆庭路的力量,确保两个项目顺利开展,开罗造出来的战船,全部供镇东军后续在地中海作战使用。
既然是在开罗改造新造的战船都归镇东军使用,吴元济顿时来了精神,派人在埃及、叙利亚的沿海一带搜集了不少体型较大的战船、商船,集中在亚历山大港,在尼罗河搜集的船只则直接弄到开罗。
每年的夏季前后四五个月,是尼罗河水泛滥的时候,这时候,是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可以通行大船的时候。吴元济就利用这个时候,将新建、改造好的战船开到亚历山大,将其他地方弄来的船只开到开罗造船厂。
这样来回倒腾,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苏伊士地峡就隔开了两个大洋,这边的船只过不去,只能采取折衷的办法倒腾新船。颜玮带着一帮造船专家和工人,虽然紧锣密鼓的赶工,但是镇东军起码要上百艘战船,造出来谈何容易。
一部分战船,在当地寻找木料拉过来,按照标准打造,然后再包上铁皮,装上蒸汽动力和火炮,但是这样造船速度慢,大部分战船是将已有的船体直接改造,装上蒸汽动力和火炮。
第一种自然更加坚固,抗打击能力强,但是数量少,第二种也有蒸汽动力和火力,但是抗打击能力差点,占大多数。
这些战船造好以后,先集中停放,待到尼罗河上游到了雨季,河水上涨,再开到亚历山大,镇东军的水兵再上船熟悉一番,就可以使用。
另一个工程更加浩大,在訾臻韬的指挥下,十多万战俘开始大规模开挖苏伊士运河,刚开始有两个羌戎团担任监工,后面吴元济干脆将开罗那个团也调过去,共三个团监工。